中国武术谚语解~12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慢拉架子快打拳”。
“拉架子”练武,要细嚼“慢”咽,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有了成绩之后,“拳”到用时,快如星火,而不失其正,才有效果。 另一说是:“慢拉架子”是盘旋蓄势,然而“快”是指迅速地发劲打“拳”。
“起如箭,落如松,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是发招,为手为足,“如箭”如矢之快捷。 而,脚一着地,就要落地生根,“如松”如柏之入地三尺。 至于用招,必须连续,绝不间断。 状之以“追风赶月”,而“不”可细毫“放松”也。
“身如弩弓拳如箭”。
腿脚踱地,上转腰跨与肩背。 全“身”一体,有如拉“弓”。 由此而发出的“拳”,“如”同“箭”矢,力足势速。
“活不活,在于步。 灵不灵,在于步”。
太极拳忽雷架用语,而具普遍之指导意义。 此谚强调了下盘腿足,具有决定性之成败效果。 每一拧转、前踏、后撤、旁开的“步法”,端赖腿足之正误,决定招式之成败。
“用技易,治心难。 手足运用,莫不由心”。
强调的是打拳非只“手足”,“治心”实最重要。 因为,指挥“手足”运作的,莫不“由心”发号施令,经营指挥。 练拳不“治心”,终究是徒劳。
实 战 诀
“脚踏中门抢地位,硬打硬撞没遮拦”。
中国传统武术之实战,不是前跳后蹦,俟机用拳的外国武术。 必须“脚踏”对方之“中门”,投怀送抱“抢地位”。 肩肘手一体施为,“硬打硬撞”,门不开而强开之,才能够全吃敌势,而“没遮拦”。
“拳去不回,打垮为止”。
“拳”之发去,绝不自动“回”收,再打,如外国武术。 必须继之以肘以肩,全身攻入,而“打垮为止”也。
“不会打人学打人,学会打人不打人”。
此谚乃是武德的教诲。 “不会打人”的人,才需要“学打人”。 而、“学会打人”之后呢? 千万谨记“不打人”。
“沾衣出拳,挨身而打”。
“沾衣”就是近距离,“出拳”乃是发短劲,唯中国传统武术有之。 “挨身”是敌我贴近,如此“而打”出的,必然是短劲。
“一招鲜,吃遍天”。
学不在多,而贵在精。 “一招鲜”是“鲜”美可口,也就是好用、有效的意思。 也有写作“先”或是“仙”的。 那怕只此“一招”,亦可“吃遍天”下。 强调了多学无益的教训。
兵 器 架
“剑是等劲”。
用“剑”之道,在一招哄诱,“等”人因应,我再变化取之,使它措手不及。
“一剑化三影”。
“一剑”之出,可虚可实,只在哄诱。 因应敌势,再变三变而取之。 迨如我“剑”有变“化三影”之能是矣。
“圈枪者,左右圆活,上下旋转,无有定准,趁机而进”。
“圈枪”画圆,“左右”、“上下”、“旋转”、“圆活”,“无有定准”,也“无有”疏漏。 而且,非徒自守,“趁机”立即杀敌。
“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提拿”。
必须“先有圈枪为母”,练好了它。 夫然后,一母生九子,才能衍化出“封闭提拿”,等等诸招式。 空有多招,不能以“圈枪”接敌周旋,听其势,得其劲,而后用招者,非真知枪法矣。
“哄诱不动斯为高”。
用兵之道,双方门户谨严,岂愿开启!? 故必先作“哄诱”,旨在开门。 而其技高者,“哄诱不动”,使敌无可趁之机也。 非只用枪、短兵、徒手,均用此旨,所以为用武之通则是矣。
內 外 功
“三劈不如一站”。
原系河北形意拳语,谓“三劈”拳亦不如作“一站”桩为重要。 意在勉人,说明三体式桩功之重要。 勿因桩功不动,就只顾去练“劈”(弸、钻、炮、横)之拳法。 古人习拳必“站桩”,今人习拳十之八九不“站”桩了。 所以,此语实具普遍提撕之意涵。
“性命双修”。
“性”是心性,练意念。 “命”是身手,练攻防。 道家用语,而印证在武术上头。
“只知修性不修命,這是修性第一病”。
语出〈丹经〉。 “只知修性”,是意念,当然重要。 然而,“不修命”,就是只想不做,不实施在言行举止之中,为“第一病”。 武术的“第一病”,与此相反,乃是“只知修”命,却“不修”性。 读此,可不为戒乎。
“命功靠师傅,性功靠自己”。
“命功”之在武术中者,架式与动作,拳打又脚踢属之。 而“性功”是意念的运作,与招式同时同在,不可斯须离。 学“命功”拳脚,可以“靠师傅”。 而,“性功”抽象,无形无迹,全“靠自己”真实不欺地依法行功,追求成效也。
“一时一刻之为功”。
习武练功,除了安排功课,准时操作之外,日常虽不练武的“时”候,只要一念偶及,便要暗自用“功”,积渐为雄,斯可成就也。
修 行 路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看人作“文”章,发议论,可以见其“心”胸情性。 而习“武”之人,具备了攻杀他人的能力之后,看他是否兵以义动,止戈为武,便可以察见其品德。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石涛之语。 然而,亦适用于其他艺术,以及武术。 初学之时,必依前人“法”度,入得其“法”。 其后,必须能自树立,破“法”而出,“乃为至法”是矣。
“三年行拳不用批,十载走架无需解”。
“批”套路如“批”八字之讲述人生际遇。 而武术上是与攻防用法。 “行拳三年”,“十载走架”,时日已久,心中了了,应该就“不用批”,“无需解”矣。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中国传统武术,“内”运“外”动,身心同修而共进。 在“内”常以丹田吐纳为入手,“练一口气”。 在“外”,“筋骨皮”肉,一同修习,斯为得法。 未明确处是:意念必与骨节相合,以操作之,而不在“筋”肉,更非“皮”毛。
“气大伤神,酒多伤身”。
今人多言练“气”,而练“气”只是入手。 究其终极,实是心“神”。 过份重“气”,不能灵便,就“气大”而其实勿视了“心神”。 一如人之饮“酒”,过“多”必致“伤身”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