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解~12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慢拉架子快打拳

“拉架子”练武,要细嚼“慢”咽,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有了成绩之后,“拳”到用时,快如星火,而不失其正,才有效果。 另一说是:“慢拉架子”是盘旋蓄势,然而“快”是指迅速地发劲打“拳”。

 

起如箭,落如松,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是发招,为手为足,“如箭”如矢之快捷。 而,脚一着地,就要落地生根,“如松”如柏之入地三尺。 至于用招,必须连续,绝不间断。 状之以“追风赶月”,而“不”可细毫“放松”也。

身如弩弓拳如箭

腿脚踱地,上转腰跨与肩背。 全“身”一体,有如拉“弓”。 由此而发出的“拳”,“如”同“箭”矢,力足势速。

 

活不活,在于步。 灵不灵,在于步

太极拳忽雷架用语,而具普遍之指导意义。 此谚强调了下盘腿足,具有决定性之成败效果。 每一拧转、前踏、后撤、旁开的“步法”,端赖腿足之正误,决定招式之成败。

用技易,治心难。 手足运用,莫不由心

强调的是打拳非只“手足”,“治心”实最重要。 因为,指挥“手足”运作的,莫不“由心”发号施令,经营指挥。 练拳不“治心”,终究是徒劳。

脚踏中门抢地位,硬打硬撞没遮拦

中国传统武术之实战,不是前跳后蹦,俟机用拳的外国武术。 必须“脚踏”对方之“中门”,投怀送抱“抢地位”。 肩肘手一体施为,“硬打硬撞”,门不开而强开之,才能够全吃敌势,而“没遮拦”。

拳去不回,打垮为止

“拳”之发去,绝不自动“回”收,再打,如外国武术。 必须继之以肘以肩,全身攻入,而“打垮为止”也。

不会打人学打人,学会打人不打人

此谚乃是武德的教诲。 “不会打人”的人,才需要“学打人”。 而、“学会打人”之后呢? 千万谨记“不打人”。

沾衣出拳,挨身而打

“沾衣”就是近距离,“出拳”乃是发短劲,唯中国传统武术有之。 “挨身”是敌我贴近,如此“而打”出的,必然是短劲。

一招鲜,吃遍天

学不在多,而贵在精。 “一招鲜”是“鲜”美可口,也就是好用、有效的意思。 也有写作“先”或是“仙”的。 那怕只此“一招”,亦可“吃遍天”下。 强调了多学无益的教训。

 

 

 

剑是等劲

用“剑”之道,在一招哄诱,“等”人因应,我再变化取之,使它措手不及。

 

一剑化三影

“一剑”之出,可虚可实,只在哄诱。 因应敌势,再变三变而取之。 迨如我“剑”有变“化三影”之能是矣。

 

圈枪者,左右圆活,上下旋转,无有定准,趁机而进

“圈枪”画圆,“左右”、“上下”、“旋转”、“圆活”,“无有定准”,也“无有”疏漏。 而且,非徒自守,“趁机”立即杀敌。

 

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提拿

必须“先有圈枪为母”,练好了它。 夫然后,一母生九子,才能衍化出“封闭提拿”,等等诸招式。 空有多招,不能以“圈枪”接敌周旋,听其势,得其劲,而后用招者,非真知枪法矣。

哄诱不动斯为高

用兵之道,双方门户谨严,岂愿开启!? 故必先作“哄诱”,旨在开门。 而其技高者,“哄诱不动”,使敌无可趁之机也。 非只用枪、短兵、徒手,均用此旨,所以为用武之通则是矣。

 

三劈不如一站

原系河北形意拳语,谓“三劈”拳亦不如作“一站”桩为重要。 意在勉人,说明三体式桩功之重要。 勿因桩功不动,就只顾去练“劈”(弸、钻、炮、横)之拳法。 古人习拳必“站桩”,今人习拳十之八九不“站”桩了。 所以,此语实具普遍提撕之意涵。

性命双修

 

“性”是心性,练意念。 “命”是身手,练攻防。 道家用语,而印证在武术上头。

只知修性不修命,這是修性第一病

语出〈丹经〉。 “只知修性”,是意念,当然重要。 然而,“不修命”,就是只想不做,不实施在言行举止之中,为“第一病”。 武术的“第一病”,与此相反,乃是“只知修”命,却“不修”性。 读此,可不为戒乎。

命功靠师傅,性功靠自己

“命功”之在武术中者,架式与动作,拳打又脚踢属之。 而“性功”是意念的运作,与招式同时同在,不可斯须离。 学“命功”拳脚,可以“靠师傅”。 而,“性功”抽象,无形无迹,全“靠自己”真实不欺地依法行功,追求成效也。

一时一刻之为功

习武练功,除了安排功课,准时操作之外,日常虽不练武的“时”候,只要一念偶及,便要暗自用“功”,积渐为雄,斯可成就也。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看人作“文”章,发议论,可以见其“心”胸情性。 而习“武”之人,具备了攻杀他人的能力之后,看他是否兵以义动,止戈为武,便可以察见其品德。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石涛之语。 然而,亦适用于其他艺术,以及武术。 初学之时,必依前人“法”度,入得其“法”。 其后,必须能自树立,破“法”而出,“乃为至法”是矣。

三年行拳不用批,十载走架无需解

 

“批”套路如“批”八字之讲述人生际遇。 而武术上是与攻防用法。 “行拳三年”,“十载走架”,时日已久,心中了了,应该就“不用批”,“无需解”矣。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中国传统武术,“内”运“外”动,身心同修而共进。 在“内”常以丹田吐纳为入手,“练一口气”。 在“外”,“筋骨皮”肉,一同修习,斯为得法。 未明确处是:意念必与骨节相合,以操作之,而不在“筋”肉,更非“皮”毛。

气大伤神,酒多伤身

今人多言练“气”,而练“气”只是入手。 究其终极,实是心“神”。 过份重“气”,不能灵便,就“气大”而其实勿视了“心神”。 一如人之饮“酒”,过“多”必致“伤身”者然。

(0)

相关推荐

  • 【每天老照片】--3688--峨眉武术世家照片资料

    峨眉通背缠丝拳基本体势: 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 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 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 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 高势飘然,机含万变 ...

  • 武术|大成拳七步功法(上)

    [简介]大成拳是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发力.推手.实作七步功法组成.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

  • 中国武术谚语解~22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内 外 功 "以气攻病". 医家 / 道家,均作此语. 而武家锻练,亦有用之. "气"不是空气. 不是呼吸,虽然有时与呼吸并行. &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霸王缷甲也就是王八 (霸) 缷甲,叫人先把背上的乌龟壳子缷下来,如脱甲冑:才能练拳 ". 流传于美国武林的沈痛之语...... 叱责的是手脚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0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五趾不抓地,抓地在发劲 ". 忽雷架语说明"足心含空,五趾抓地"的武谚,不是常态. 而应该是全脚放松,"五趾不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9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起式如挑担,进步如槐虫". 形意拳语,而具普遍之教训. "起式"不是套路之开始,乃指招"式"之&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7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然)". "拳打"多了,当然熟练. 然而.如在训练之中,只作手脚上下两盘之配合,而不着意追求"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6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基 因 库 "打拳(练武)不是走路.吃饭". 教训吾人,"练武"必须真诚.专心. 必须重新做人,改变常人举手投足的动作习惯,而练成武术独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5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身法最难". 几几乎人同此语. 老师告诫学生,学生感慨系之... 人嘛,四肢活泼,躯干呆板. 而.中国武术偏偏必须以躯干投入,始成全局.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3

    武林流传/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打拳不溜腿,到老(终归)冒失鬼". "溜腿"就是暖身.拉筋的预备运动.一者避免受伤,再者容易进功,使"打拳&quo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一拳入门".  此谚非指"一"个"拳"派"入门",而后始可兼习他派. 而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