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谈升学)
咱们省的“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记得是2008年,我们高中老师终于有了正常的寒暑假,周六周日也不再正式上课,省级主政领导将规范化办学和教育公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教室四面墙上全是黑板,课堂一锅粥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疯狂到接近偏执的“衡水精神”也就逐渐被淡化,我们以衡水为目的地的外出学习也就寥寥无几了,学校形势的变化,还有在执行“素质教育新政”的过程中各种媒体对新政的“解读”,确实让不少肚子里墨水比较多的家长失去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能力,降低了对自己家孩子的要求,减少了对孩子学业发展的必要督促,高考来临,蓦然幡悟:我是不是上当了(
)。
这几年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985名校和其他的211院校在山东省的招生人数基本没什么变化,如果按照考生的比例计算的话,有的年份还在下降。名校列车并未加座,考生人数也未减少,孩子如何才能抢到一个好座位?
这,是每一位高中学生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高素质人才?
至少2017以及2017之后的几年高考会认为:700分考生的素质要高于500分考生的素质。
或许有的家长会认为,虽然孩子学习时间短,但是效率高啊。实际上,我一直在苦口婆心的告诉学生和家长,这个想法一定要慎重,实施也证明,这个想法确实也有很大风险。
对于成绩一直有这么一个公式:成绩=效率×时间,一个班里的孩子,效率的差别其实并没有这么大。
另外,对于成绩我也有一个自己比较相信的公式:成绩=学习内驱力×学习方法×时间利用率。
学习内驱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业上对进步的渴望,就是学习欲望。高中的孩子再依靠家长或老师逼着学是很难进步的,家长或老师逼得过紧往往导致孩子“出工不出力”,你要求我几点起我就几点起,你要求我完成作业我也完成作业,你让干啥我干啥,一切都按照你们要求的做,考不好我也不知道啥原因。这实际上是典型的缺少学习内驱力的症状,孩子只是在完成家长和老师安排的任务,根本没学进去,这类孩子,不解决思想问题,逼得再紧也难提成绩。
高中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相比变化较大,特别是高一,有十门文化课,不少学生疲于应付。预习习惯是学好高中课程必备的学习方法,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哪些比较难懂,带着疑问去听课才能提高效率,否则一定会被教学进度拖垮。再就是对待作业的方法,在做作业之前,需要学生先把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然后再做作业,高中阶段的作业有两个目的:检验和巩固。检验的目的是通过作业中的出错检验对这一堂课的掌握程度,以便做好知识漏洞弥补,巩固的目的是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基于这两个目的,做作业之前除了要先复习之外,在做作业时还应该限定时间,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题目,即实现作业考试化。
做计划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最有效措施,高中最大的特点是自习课太多,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孩子手里的时间,每周有正课35课时,我们两周休息一天,即这14天正课时长为35×2×45=3150分钟,即52.5小时;自习时间:每周五天正课的时候:晨读6:50-7:50,下午听力自习17:05-17:40,晚自习18:10-21:50(课间20分钟),总时间为295分钟;周六周日全天自习,下午16:55开始自由活动,晨读+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晚自习=575分钟,这14天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是:295×5×2+575×3=4675分钟,即77.9小时。
十四天的一个学习周期,正课时间:自习时间=52.5:77.9≈2/3。
时间的利用率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进退,做计划是提高利用率的最好方法,我给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个计划本,并且成立专门的机构督促计划本的使用,花这么大的力气去规范孩子的学习计划即源于此,抓不住自习,一切都是空谈,不提高效率一切都是空谈。
在强烈的学习内驱力的鼓舞下,使用好计划本,把作业当成考试的限时训练真的很累,自习课要忙作业,还得预习,真的不轻松,但是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皆是来自于个人的奋斗。
耀眼的光环背后是艰辛的付出,这三年将架起梦想与现实的桥梁,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