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精粹]第603期:古典音乐名作 -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 68)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

这部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贝多芬以一己之力开拓了音乐新世界之后,整个欧洲燃烧起来,浪漫主义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大批音乐家在贝多芬创造的领域里尽情地施展各自的才华。可是,几乎这一时期全部的音乐家都对严肃的交响乐——贝多芬音乐的真正灵魂——缄默不语。他们大抵已经默认,在贝多芬建立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交响乐山脉面前,他们不会有什么超越,最多只能仰止而已。柏辽兹、舒曼和门德尔松的交响乐也绝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作品,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用故事性、情绪性、标题性巧妙地躲避了交响乐的抽象特点。他们并不是超越贝多芬,而更像是绕行。的确,像贝多芬一样写作交响乐绝对是一件最费力而不讨好的事。这需要一个有理想、有毅力,不甘寂寞又敢于克服潮流的人。勃拉姆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勇敢坚定地扛起了最重的重担。勃拉姆斯坚定自己的信念,他开始了漫长而低调的研究工作。他阅遍了几乎所有文献、手稿,一心想要从贝多芬手里接过古典精神的火炬。于是,出身寻常的他努力地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培养着自己的修养。他希望能用这些成果对抗泛滥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他自身的敏感激动,他立志要做出堪与贝多芬的九首交响乐相抗衡的史诗巨作:为此他花费了整整二十一年。

终于,四十多岁的勃拉姆斯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交响乐。当这部交响乐在维也纳响起,维也纳人简直无法掩盖内心的激动,他们欢呼贝多芬又回到了维也纳,他们称赞这首交响乐为“贝多芬第十交响乐”,他们终于在浪漫主义的花园和峡谷背后看到了属于英雄的神殿。

第一乐章 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 

该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写成,乐章开头是一段阴暗而不安的引子,该引子有两条旋律线,一条是小提琴和大提琴拉出的上行旋律,一条是管乐乐器奏出的下行旋律,两条旋律在定音鼓的有节奏的敲击下向我们展示了乐曲重要的复调因素,两者缠绕在一起形成了强烈而痛苦的内心挣扎,这段阴暗不祥的引子有人把它比作另一个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命运敲门声。木管乐器在短暂的宁静中奏出了一个小过渡,随后弦乐器接过木管继续向前,气氛缓和了一点,绝望的心情再度袭来,仿佛已经生无可恋的状态,双簧管的独奏和之后的大提琴的分解音型让心情又对未来有了一丝的希冀。总的来说这段引子是令人崩溃的,可见作者的心境此时并不太好。接下来定音鼓敲击出乐章的第一主题以强劲的威猛之势向我们冲了过来,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这一主题健硕有力,行进间还带有强烈的起伏。主题呈示完后还有一小段的爆发式的发展,有如千军万马奔腾般的气势。然后是一个呈示部的过渡段,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奏出,第二主题的气质显得很温和宁静,比第一主题短小很多,而且还带有一点哀伤。单簧管和圆号的对话让怡静增色不少。但宁静没过多久,呈示部的结尾部分便向我们走来,刚开始还很轻,突然变得坚定有力,乐曲又沸腾起来了,最后呈示部结束在一连串坚定、强壮的和弦中。乐曲的展开部是一段第一主题的变形,随后随着力度逐步下降,呈示部的结尾部分突然闯了进来,表现出很强的圣咏风格,并且占据了展开部的主要位置,但整个展开部的音乐气氛还是那么的晦涩阴郁。在此之后,音乐又陷入了“低谷”中,慢慢的,在时刻阴暗不祥的引子动机再度袭来,先是单簧管,随后是双簧管,再到发展中出新的旋律,定音鼓大力敲出节奏音型,让该旋律更加的威武堂堂,昂首挺进再现部。再现部原调再现第一主题和连接段及第二主题,然后进入再现部的结尾部分,然后是乐曲的结尾,音乐结束在寂寞、仿徨的气氛中。

第二乐章 行板,E大调,单三部曲式 

经过了第一乐章的暴风雨式的冲击,现在来到了宁静的第二乐章,这个乐章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一般,这个乐章的曲风是那么的优美和舒缓。第一主题直接由小提琴在乐曲开头奏出,气氛显得非常的静谧,体现了一种哲学性的思考风格。音色甜美晶莹剔透的双簧管奏出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延续了这种宁静的气氛,饱含深情。随后进入三部曲的中部,即ABA’的B部分,还是由双簧管吹出中部主题,随后由单簧管接过继续发展,随后华美的弦乐音色令人神往和陶醉。第一主题变调重现,第二主题则更加的出彩,先是小提琴组,然后由圆号在高音区和第一小提琴独奏来衬托第二主题,独奏小提琴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让音乐在此时变得更加的美不胜收。最让人陶醉的是尾声部分的第一小提琴的独奏,在高音区奏出的旋律仿佛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向爱人倾诉衷肠,美的让人流连忘返。经过这余音袅袅的尾声,乐曲结束在一片祥和之中。

第三乐章 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单三部曲式 

与第一和第四乐章相比,这是一个短小的乐章,而且短的出奇,但它很有谐谑曲的风格。A段主题一开始就由单簧管吹出,该主题生动流畅,仿佛让人沐浴在午后的温柔阳光中一般,大提琴的拨奏做背景,很有特色。B段风格有所变化,是一段由木管乐器与弦乐组互相应答的乐段,主题旋律有贝多芬的命运主题的特点,随着应答的一次次加强,最终由乐队全奏将第三乐章推向高潮。紧接着再回到A段,然后乐队最后一次奏出A段主题,然后乐章结束。

第四乐章 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采用了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在篇幅上这个乐章占用了差不多一半的分量,可见该乐章的重要性。

作曲家为这个乐章也安排了两段引子序奏,时长很长,第一段引子序奏以小调开始,阴霾重现,再一次乌云密布,弦乐的拔奏及定音鼓的敲击暗示了乐曲悲剧性的开头。这种内心矛盾的冲突和紧张情绪在旋律上慢慢到达了高潮,音乐变得悲怆、悲凉。当张力到达顶点时,定音鼓以滚奏方式乱入进来,然后音量马上减弱,乐曲进入第二个引子。这时出现了一个光明的号角由圆号奏响,这是一个著名的阿尔卑斯号角主题旋律,随着这个旋律的出现,音乐的气氛也随之改变,拨云见日,先前的不安、惊恐和挣扎变成了现在的春意盎然,仿佛作者又拥有了力量又振作过来一般。然后木管进入复奏引子主题,大号和长号则接过主题吹出圣咏般的旋律,乐曲立刻变得非常的庄严、神圣。号角旋律再现后,铜管平静而庄严的结束了引子。小提琴组则在此刻奏出朴实而稳健的第一主题,这个令人深受鼓舞的主题给人的感觉仿佛是经过艰苦的跋涉后终于踏上阳光明媚的平原一般,然后第一主题还进行了复奏。复奏结束后第二主题出现,在长笛的阿尔卑斯旋律引导下第二主题婉转流畅的由小提琴奏出,可以看成是第一主题的延续,为乐章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后第一主题再一次出现并进行了旋律发展,这时乐章已经进入了再现部中,虽然乐章省略了展开部,但这个再现部中运用了大量的旋律发展手法,使其兼顾了展开部的特征。第一主题第二次出现,由长笛变调再现。接下来乐队齐奏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随后弦乐声部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下行音阶,时而凶猛,时而轻盈,最终逐步进入到高潮时刻。高潮过后接着便是阿尔卑斯号角再度响起,一直没有出现的第二主题也终于峰回路转般的再现了。随后迎来了乐章的结尾部分,第一主题后半部分再一次变形出现,前面引子的圣咏风格的段落再一次出现,由长号演奏,高亢而嘹亮,将乐章带向辉煌灿烂的巅峰,整部作品最后结束在凯旋式的颂赞中。

小编推荐由波兰裔美国指挥家、作曲家斯坦尼斯瓦夫·斯卡罗瓦捷夫斯基(Stanislaw Skrowaczewski, 1923年10月3日至2017年2月21日)执棒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这部作品的现场录像供大家欣赏,这场音乐会于2013年3月22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Alte Oper Frankfurt)举办。

视频: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