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菲利普夫妇
讲《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也要归纳一下主旨。于是就有学生说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一听,头皮直发麻。因为我猜到他答案来自于手上的参考资料,而这个答案,我上初中时就背过。
翻开《教师教学用书》,针对这一问题有这些表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社会发展到这个时代,竟然还是如此之观点,真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我问:“同学们,菲利普夫妇这般显得有些嫌贫爱富、势利、刻薄、自私之人,我们身边有没有?中国有没有?古代有没有?将来会不会有?”
毫无例外,所有的答案都异口同声的肯定。
我说,他们所反应出来的人性,是不分地域不分时代不分阶级不分体制不分国别地存在着,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也绝对不与我们的社会绝缘。另外,菲利普夫妇这样做,是不是也有些难言的苦衷?他们的处境是不是也让我们无限同情?
学生们在思考。
他们也许感觉到了,莫泊桑其实是在给我们讲几个小人物的辛酸故事。这几个小人物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他们就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你我,就是这个社会中大部分的你我他。
因为自人类以来,他们就是社会的底色。
他们身上反应出来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千古不易,万里同存。
有此本能,是正常的人;超越此本能,能损己为人甚至舍己为人者,则是了不起的人。
了不起的人值得赞美,正常的人则不必苛责。
我们知道,教师用书中的观点来自马、恩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两位伟人当时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他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好在现在的教师用书有所进步:它一改先前的唯一主旨,还是把“写出小人物的辛酸”作为此文的第二可能的主旨。
为这一个悄悄的改变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