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嗨,我是哈哈大笑,欢迎阅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

01

  今天,微信群里被这个小男孩刷屏了。连我平时疏于联系的表弟也发来链接——姐,看这个小男孩读的,声情并茂!

  感慨于网络的强大!

  我猜他之所以想让我看到是因为我是老师的缘故。这个视频很有趣,像一粒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荡开了一层层涟漪——

  有人说:“这个孩子真的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情境,相反那一阵爆笑,倒真是有些刺耳啊!”

  有人说:“那些笑的孩子,不能理解别人的感情,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对他人的情感共鸣,没有同理心……”

  有人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老师该怎么处理?”

  还有人说:“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被朗读者感染,就是好事吗?就是教育吗?”

  ……

  我输入了一行文字——“想弱弱地说,这个视频我看了两遍,笑了两次!”但是——我没有发送。

  我承认,我真的笑了。其实,在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的态度是认真的,小男孩一开口,我便折服于他感情的充沛,读得真好!之后,我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同学,他们没拿书,专心地听得也挺认真,再到后来,小男孩的情动和同学好奇的探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我忍不住笑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成了他身后的那个小伙伴,讶异的是“你怎么情绪转换得这样快,读着读着就哭了呢?!还是男孩子呢,真好笑!”

02

  我想到了多年前一个特级教师的讲述——

  那一年,教委的领导下来听课,他讲了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情到深处,不能自已。彼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年龄。课一结束,教委的老师对校领导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好苗子——那个小伙子讲得太感人了,把学生和自己都讲哭了!”一番夸奖赞誉之后,他却做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举动,他把班里的几个男生叫到办公室,厉声训斥了一顿,原因是老师如此感人的课堂,他们不但没有哭,反而在课堂上窃笑,后面听课的老师看不到,但他看在了眼里。他以为,这是课堂的一大败笔。

  雷霆之后,有学生斗胆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老师,我们之所以笑是因为觉得您太假,不就是市里来了几个领导吗?您一个大男人竟然别人一听课就哭,至于嘛?”

  那一天,他连中饭也没有吃,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了一下午。自此之后,再也没有讲过《背影》。虽然,那是他的“成名课”。

  后来,他道出了隐情,因为在那堂课上,他想到的不是朱自清的父亲,而是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

  他的父母原是表兄妹,也就是说,他们的结合是近亲婚配。在他之前,母亲曾经有过五个孩子,但都过早的夭折了,毕竟科学不容置疑。当时,迷信的婆婆找到了村里算命的先生,人家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女人克子!于是,母亲的婆婆,也是母亲的亲姨妈断然作出了一个决定,逼迫自己的儿子和儿媳离婚。这个决定无异于晴天霹雳,父亲,在两难的境地中选择了坚持,碍于母命难违,宁可当兵远走他乡,也没有抛却母亲。母亲子嗣无望,抱养了个男孩,但是后来,老天垂怜,母亲终于又十月怀胎,生下了他,他出生时,不过一斤八两,但是,父母奉若至宝,一路含含辛茹苦,终于成就了现在的他。

  他用一段“鲜为人知”来印证一个语文课标中的理念——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阅读代替学生个性的体验、理解与阅读。

03

  体验、理解、感悟都是个人的独特感受,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条虫子沿墙角往上爬,爬上去再掉下来,有人称赞于它持之以恒的毅力,有人则嘲笑它不会换条路的笨拙;同样是看一个电视节目,有人会捧腹大笑,有人则无动于衷;那一年,我参加了一次捐赠活动,主持人让孩子站起来,然后声泪俱下地向上级领导讲述她可怜的身世,引起现场一片唏嘘落泪,同事回望我,然后悄悄发了条短信——“你真特殊!”我没有哭,不是我对这个孩子没有同情,只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冷眼看他们掀开孩子的伤疤,我心里的厌恶占了上风。不屑于解释,我的表情也只遵从于自己内心的召唤。

  有人笑点低,有人泪点低,有人天生木头脸,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外貌、性格一样各不相同,正是因为人人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才使得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04

  关于这个视频,我感觉挺好,这是一个真实的侧面,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堂,不管是哭的孩子还是笑的孩子,都在流露着自己真实的性情。所以,不必纠结于孰是孰非,每一种表情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教育是理解,是包容,亦是拈花一笑,静默不语的禅机!

喜欢您就使劲赞!还可以疯狂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