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求真》:第六编:少阴篇 第一章:少阴病概说
郭生白 本能学堂 今天
第六编:少阴篇
第一章:少阴病概说
少阴病理阶段是伤寒表病位的阴性病理过程。少阴与太阳是伤寒邪在表部位依据器官功能盛衰与体液盈亏而分化的两种过程。因此少阴与太阳有着因器官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机理。
然而,对少阴的病位,历代医家多据《素问·皮部论》“阳主外,阴主内”的理论而认定少阴病为里病。同时又据阴阳离合论解释少阴为枢。数百年来,这个“少阴主里,”少阴为枢”一直被认为少阴病理部位,尽管与伤寒少阴病理不符,但却从不曾有人提出异议。
《素问·阴阳离合论》,乃是以阴阳对立、统一法则与阴阳消长变化的原理,来对天地、四时寒暑及人体生理功能的解释。它将人体前后、上下、内外之部位,按阴阳消长变化的原理,分为三阴三阳六经部位。并又以开、阖、枢来说明它的生理特性和互相关系。但阴阳离合论之六经与伤寒六经名同而实异。二者是不同质的两种东西。
在古代,阴阳是作为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而使用的。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是用来表示在对立统一过程中阴阳消长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东西。这些概念在各个科学领域中被广泛的使用着。所以,六经在不同领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比如:在经络学说中,六经被用来表示气血运动的通路,及其相互联系的整体。再如脏腑也用六经来说明它们的阴阳、表里关系的相对性和同一性。脏因“藏精气而不泄”为阴;心、肺、心包在上为手三阴;肝、脾、肾在下为足三阴。腑因“传化物而不藏为阳;小肠、大肠、三焦与手三阴各为表里,所以为手三阳;胆,胃、膀胱与足三阴各为表里,所以为足三阳;手足三阴三阳又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
又如“六微旨大论”以六经说明天之六气的对立统一过程中,阳阳消长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再如热病论以六经为热病发展过程中依次传变的六个阶段。显然,六经是作为一个阴阳消长变化、相互联系的哲学观念来使用的;在不同的科学领域有不同含义。阴阳离合论的六经、经络的六经,以及脏腑、气运、热病论等之六经,虽然都使用了同一个六经,但它所表明的内容是各自特殊的。所以我们不能用这一个去解释那一个,或用那一个去解释这一个。只能在事物的本身的矛盾中去认识它特殊的本质。
仲景对变化多端的伤寒病理过程,也是以六经来区分为六个病理阶段的。并且以阴阳消长变化来表明六个病理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及其整体性质。例如:伤寒病理过程以“发热”(功能亢进、代谢增高)为阳性病过程,以“恶寒”(功能衰退、代谢减低)为阴性病过程。阳性病理过程中表病为太阳,里病为阳明,气机病为少阳;阴病过程中表病为少阴,里病为太阴,气机病为厥阴。太阳与少阴是表病位因器官功能盛衰而分化的两个阶段,阳明与太阴是里病位因器官功能盛衰而分化的两个阶段;少阳与厥阴是气机病位因功能盛衰而分化的两个阶段。
六经病理阶段,以病性、病位相区分又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阴病与阳病之间依阴阳消长而相互转化,阳病伤阴则邪盛而由表传里,阴病伤阳则正虚而表里合并,仲景以三阴三阳分伤寒病理过程为六经阶段,是以六经来表明伤寒病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它与阴阳离合论的六经、及脏腑、经络、气运、热病等等之六经是不同质的东西,绝不能相互取代。伤寒六经的少阴,只是伤寒病位的表病阴性阶段。
阴阳离合论的少阴为肾。肾气充足则肝脾能尽其开,阖的功能,所以少阴有枢有功用。是以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阖枢是脾肝肾三阴经离的作用,开阖枢相辅相成,协调统一是脾肝肾三阴合的作用。伤寒病的少阴既不是指肾的功用,如何可以用少阴为枢来解释呢?柯琴则以“少阴病则枢机不利,故欲寐也”来解伤寒少阴病但欲寐之证。这既不能说明少阴病理,也不符阴阳离合论少阴为枢的机制。《素问·皮部论》说“阳主外,阴主内”是说络属阳主外,经属阴主内。这同样不能例解伤寒少阴病为里病。伤寒病理过程的表、里病位,必须从伤寒病理中去认识。离开伤寒六经病理去认识伤寒六经是不可能的。
伤寒少阴病位和病性,也必须从少阴病理过程本身中去了解。仲景对少阴病理界说,如提纲所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仲景对伤寒病性的辨证指标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少阴病三字即概括无热恶寒。无热恶寒即体温不足而身寒。脉微细是血循环量的减少和血压降低而血管收缩脉体细弱的表现。这种脉象常于末稍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出现。脉微细的病机是气虚血少,亦即心脏功能衰弱和体液不足,在脉微细体温不足而身寒的状况中出现但欲寐之证,无疑是脑部缺血而致神志不清。
仲景所说的这个少阴病的病理表现,是在伤寒这个外界生物病原体的作用下,因循环功能衰弱和体液缺乏,对体表组织供血不足,因而不能维持体表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体表不能以发热排汗的抗御形式来祛邪出表,反而表现了神志不清,体温低落,身体疼 痛,脉弱肢厥。身体四肢为表,脉微恶寒为阴性病征,所以伤寒少阴病是伤寒过程中表病位的阴性病理阶段。
少阴病的病理趋势是阳虚表寒。由于体表功能衰弱不能抗邪出表,也就是不能以高亢的功能活动用增强代谢来排除病理物质,而精气反为邪所夺。正邪之间的斗争,正气处于劣势。祖国医学以机能衰退为阳虚,以代谢减低为寒,病理反应在体表,所以少阴病势为阳虚表寒。在治疗上,因其病理趋势而鼓舞循环功能,增进体表组织的血循环量,以提高体表的抗病能力。从根本上转化正邪的矛盾关系,即是使正气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即所谓助阳温经法。
《伤寒论·少阴篇》的内容,以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辩证观点来看,有五种内容:一是少阴病理过程,二是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三是少阴病中的继发性杂病,四是别派医家的言论,五是他经文字误入少阴篇。在本篇中皆予指出并依六经界说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