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所以脱发!一张专治掉发的方子,补肺气、生头发,值得一学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中医藏象生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医学,永远都是在探索中前行的学问。
医学上的事儿,永远都不会有定论。因为它在探索,在发展。人类存在一天,它就要探索一天。
所以,所谓的治疗经验、规律,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此,我有深深的体会。
那是好久以前,我初入杏林的时候,遇上一个脱发的患者。
她是一个女性,五官精致,但是头发不好,稀疏,发黄,看着去很脆弱。
她告诉我,她的脱发已经有好几年了,最初的时候不严重,但是后来慢慢加重。到现在,她不得不戴帽子上街了。
我为她潜心调理,但是用了各种办法,比如养血的、益肾的、化瘀的等等,凡是我能想到,靠上边的办法,都用了,无济于事。
我说,你别着急,我带你去看我师傅。
我知道,他老人家对脱发有一套。说不定,我师父会有办法,能帮我挽回一点颜面。
来到我老师那里,我把之前的治疗情况都说了一遍。
我老师诊察,觉得脉偏细弱,舌淡苔白。患者自述,平素容易乏力、不喜欢说太多话,但是又谈不上太虚弱,需要的时候也能有把力气。不过跟别人相比,还是显得身子弱。
当时我老师就说,为啥不从补肺的角度试试呢?
我一听,也是觉得新奇。治疗脱发,多从补益肝肾精血,或者凉血润燥等角度出发。从补肺的角度来治脱发,是少见的。
接着,看我老师写了一张配伍——
黄芪15克,党参12克,茯苓9克,炒白术9克,当归9克,炒白芍9克,桂枝6克,阿胶6克,枳壳6克,甘草6克。
所有这些药材,加水500毫升,煎2次,得300毫升药液,分2次服用,每日一剂。
看着方子,患者苦笑问道:“这回能行”?
显然,她已经快要丧失信心了。
我老师则说,气足精血旺,你要坚定信心。
结果,患者用药15剂以后,自觉脱发明显减少。间隔3天后服用第二疗程,自觉身体状态好转,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乏累。在第三疗程结束以后,她的头发开始有新的增长,而且质量明显比从前粗壮许多。
面对显而易见的身体变化,这个患者特别高兴。
但对我来说,却留下谜团——为什么用补肺的方法,可以治脱发呢?
后来,我请教我的老师。
他告诉我,这样的治法,虽然不多见,但早已有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从前山东省中医学院的张珍玉(1920—2005)老前辈。他是业界较早提出,脱发以肺气虚论治的临床家。上头的方子,据说,也是张珍玉老前辈的验方套用。
为什么以补肺气论治呢?
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这些都是《黄帝内经》里头的话。中医就认为,我们的皮肤和肺,本身是一体的。皮肤受邪,肺气失常。肺气失常,皮毛失养。具体说,肺主气的输布。气,能不能在肺的作用下,顺利被输送到皮肤,决定了会不会有养分来滋养毛发。你补进再多的精血,没有气的推动和引领,也到不了发根,无法形成有益的补养。
请注意,这种肺和皮毛本质为一体的理念,在现代生物学研究领域中,被反复验证。因为某些生命体就是这样,皮肤承担了和肺类似的呼吸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青蛙。甚至有研究认为,从生命起源、细胞分化生长的角度来看,肺和皮肤,有时候本为一体,有相同的源头。
可见,中医“肺主皮毛”的认识,是多么的先进和超前。
现在,我们看看上文医案中的女患者,她声音低微、总是乏力、言语不多、身子弱,容易感冒。脉象细弱,舌淡苔白。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肺气虚弱的表现。
既然如此,她的脱发,会不会是肺气虚弱,皮毛失养所致呢?既然前面的治疗办法都不行,那不妨就用补肺气的办法来试试。
结果,这一试,果然奏效。你看看我老师借用张珍玉前别的方子吧——
黄芪15克,党参12克,茯苓9克,炒白术9克,当归9克,炒白芍9克,桂枝6克,阿胶6克,枳壳6克,甘草6克。
这里头,黄芪和党参,毫无疑问,是补肺气。茯苓、白术,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补脾就是补气。
血为气之母。气,必须有血作为载体来依附。所以,补气必须补血。于是,用当归、炒白芍、阿胶来补血。
所补气血,必须运行开来,否则就补而不滞。于是,用枳壳6克行气。
最后,添了一个桂枝。桂枝,气行温散而通,可以引领所补气血运行四肢百骸,增进气血的运行。
这就是基本意图。你看,这不是很好理解吗?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按照补肺的思路,来应对脱发的例子。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借用这样的思路,也算是帮助了不少人。
今天,我把这个经验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我不能说,所有的脱发患者,都适合这样的办法。毕竟,脱发以补益精血的办法来治疗,还是主流。但是,这作为一种临床经验,是值得思考和认识的。肺气虚所致脱发者的表现,前文医案中我有了详细描述,您可以反复体会。非专业读者,如果要想借鉴文中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进行,切勿盲目。痰湿壅盛而脱发的人用这类办法,是完全不对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医学是不断探索的学科。在调治疾病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新的认识、新的理论产生。比如说脱发,用补肺气的思路来应对,就是新的认识。我们要做的,就是潜下心来,认真研究,反复思考,创新总结。只有这样,中医人才会给患者不断带来帮助。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