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老城故事】水陆院庙会话今昔
【晋城老城故事】
水陆院庙会话今昔
水陆院庙会是流行于晋城及周边县区的一种节日民俗活动,产生于清代初年,是晋城地区规模最大、民众参与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庙会。清乾隆版《凤台县志?寺观》记载:“水陆禅院,在城东南隅……每年四月二十举行大型法会,曰:'水陆院会’。”
水陆院会亦称水陆法会、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陆斋仪,是佛教徒据盂兰盆会而举办的水陆道场。届时,四面八方的信徒为祈福求安,满怀虔诚地赶往寺庙,顶礼膜拜,于是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集会。后来,水陆院庙会的相关祭祀活动逐渐淡化,农用物品交易开始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变迁,由祭祀或拜谒开始向市集的性质转变,庙会已和集市贸易、物资交流、文娱活动等融为一体,赶庙会也成为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
旧时,驿后街路北有一水陆禅院,水陆院庙会由此得名。水陆院庙会是流行于晋城及周边县区的一种节日民俗活动,产生于清代初年,是晋城地区规模最大、民众参与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庙会。清乾隆版《凤台县志 寺观》记载:“水陆禅院,在城东南隅……每年四月二十举行大型法会,曰:'水陆院会’。”据庙中清代乾隆37年《重修水陆禅院碑记》记载,该庙始创于清康熙年间,即公元1662至1723年,至今已经300多年了。
当时晋城一带社会稳定,物阜民丰,商业经济发达,巨贾走南闯北,禅院每年都要举行水陆道场,为水路或陆路冤死的魂灵做超度安慰仪式,也有讲经说法等佛事活动。水陆院会亦称水陆法会、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陆斋仪,举行的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佛教徒据盂兰盆会而举办的水陆道场,成为佛教中一种盛大隆重的修持法会,主要以上供十方诸佛、广设坛场、普施斋食、超度六道中受苦众生为基础,吸引众多民众前来竭拜集会。后来佛教有了新的发展,佛事也渗入庙会,庙会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
盛大的佛事活动吸引了周边的大量乡民,届时,四面八方的信徒为祈福求安,满怀虔诚地赶往寺庙,顶礼膜拜,于是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集会。后来,水陆院庙会的相关祭祀活动逐渐淡化,农用物品交易开始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变迁,由祭祀或拜谒开始向市集的性质转变,庙会已和集市贸易、物资交流、文娱活动等融为一体,以农贸交易为主的庙会,赶庙会也成为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成了民俗文化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2009年,水陆院庙会还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是水陆院赶庙会的日子。这一天,各地商贩云集于此,摆摊设点,进行物资交易。时序正好是芒种前夕,晋城夏收将至,农民忙于准备农具,于是,叉耙扫帚牛笼嘴,镰刀锄头筐不烂,卖什么的都有,赶会的、看唱的,人头攒动,近年以来,随着新兴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庙会的规模日趋扩大,原来设在狭窄的水陆院街的庙会,已无法满足人们庞大的摆摊设点的需求,水陆院庙会慢慢辐射至黄华街至泽州北路长达1.5公里的红星街路段。每到四月二十日前一天,原水陆院地区的商业区的街上便有商家提前划线占道。正会期间不准车辆行驶,里面人山人海,可谓蔚为壮观,成为晋城的一大景观,好似一幅晋城的《清明上河图》。
今天的庙会已经没有了乡土气息和农耕痕迹,多是时兴的生活百货和各类食品。因此地地处城市的闹市区,对交通的影响和这里的正常活动带来不便,因此引来各方争议不断。但水陆院会毕竟有着300年的历史,每年的这一天,对守旧的老晋城人或是时髦的年轻人来说,都还是喜欢去逛逛,希望它能长期保留下去,做为一个时间的坐标,正是:
杈笆扫帚话当年,变幻时装靓眼前。
来者悠闲人浪涌,依稀旧事漾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