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外孙(25):起跑线上真的没有输赢
顽皮、破坏、闯祸……这些词语几乎贯穿了每个孩子的童年。
面对每个孩子的顽皮、破坏、闯祸……,几乎每个成人都会发火、发怒——大多数成人都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自己也曾经年幼过。
外孙在上幼儿园期间,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在“顽皮、破坏、闯祸”方面有过“辉煌”的“战绩”:两次把我的手机丢进了马桶里,一次把家里最值钱的一个大大的酒杯摔个粉碎,一次把女儿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一个漂亮的烟缸,摔成碎片,最严重的一次是把足球直接踢到了电视机上,随着液晶屏幕呈现出碎裂、漂亮的裂纹图案,电视机立马休息罢工了,最最严重的一次是把一杯茶水泼到了我的电脑上,修理电脑、更换键盘需要花钱暂且不说,害得我整整一个星期没法写作。
因为做了几十年教育工作,因为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从来没有因为外孙的这些“破坏行为”生气过。若问为什么?道理非常简单:(1)在孩子眼里,所有我们认为重要的、值钱的东西都和他们的玩具一样是可以玩的。(2)好动、贪玩、敢于冒险、乐于挑战是男孩子的天性,而天性是需要细心呵护的。(3)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们自我建构、自主成长、自主调整和他人乃至社会关系的过程。这种自我调整、调节的能力非常宝贵,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童年时期若是缺失了“好动、贪玩、敢于冒险、乐于挑战”等机会,那么,长大成人后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一切所谓的“规矩”。(4)我“溺爱”外孙的结果是,外孙从事情的后果中吸取了教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自我调整的能力。
外孙上了一年级后,几乎所有的“顽皮、破坏、闯祸”等全部消失,而且越来越懂事、自觉、自律,越来越知道为他人着想,越来越善解人意:他用完我的手机后,会妥妥地交到我手上;他想用我的电脑在键盘上随便敲击几个字的时候会先问我,“爷爷,我能用你的电脑打几个字吗?”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比他大的,他会配合,比他小的,他会谦让。玩伴之间出现了矛盾,他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至于酒杯之类的器皿,他不仅不会随意摔烂,而且还非要学着大人的样子,稳稳地给我倒酒。
蒙台梭利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说:“老师及家长对孩子的干涉是没有任何必要的,老师本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即使孩子做错了,也没关系,这叫'非干预教学法’。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当他们觉得这样的做法会带给他们麻烦的时候,他们就会改正过来。老师需要确定的是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就像仆人为主人精心准备好饮料后退下,由主人随意饮用一样。”
说实话,我读到蒙台梭利这一段话时,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尤其是“仆人”与“主人”的比喻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肃然起敬。
在现实中,我们许多人的观念与蒙台梭利恰好相反。成年人成了孩子成长的“主人”,孩子倒成了需要听命于“主人”的“仆人”。
成年人是强势的,儿童是弱势的;成年人拥有话语权,儿童没有;成年人有支配家庭开支的权利,儿童没有;成年人有权决定对儿童做什么,儿童只能被动地照单全收。成年人与儿童这种地位的悬殊,激发了成年人为儿童立规矩、树权威的欲望和冲动,赋予了成年人发脾气、施淫威、打骂孩子、惩罚孩子的权利与资格。
有一个比喻说得好:孩子是一块玉——一块需要精心雕琢的玉,雕琢的过程主要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家长需要做的是拿一把精致的刻刀在一些关键处加以修饰,这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拿一把锄头粗暴地对这块玉砍斫,结果,这块玉被砍斫成了一堆没有多少价值的碎石头。
在现实生活中,做家长的需要自问:你手中拿的是精致的刻刀,还是一把锄头?
在街头或学习场馆,每次看到有家长对孩子拳脚相加、厉声训斥,孩子吓得嚎啕大哭却又无处躲藏时,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想上前大喝一声:请放下你手中的锄头!
接送外孙时经常听到年轻的家长们扎堆聊天,聊天的主题统统是围绕孩子的作业、学习习惯、考试成绩等。多数家长的面部表情是焦虑的,多数家长说完一段话的结束语几乎都是“把我气得啊!”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大多数家长放下了刻刀拿起了锄头!
人生是赛跑吗?即使真的是赛跑,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在电视上看马拉松比赛,我发现一个规律:一声枪响,黑压压的跑者出发了,跑在最前面的那一拨运动员最后往往成绩平平,最后胜出的往往是那些不管别人跑得如何,专注于调整好自己的节奏、呼吸,把自己的成绩发挥到最好的运动员。说得直白一些:最终取胜的人,多数情况下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即使是这些运动员,他们也会经历疲劳、身体体能极限的挑战、坚持坚持再坚持的考验,他们取胜的诀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开始的阶段没有急呼呼地往前冲,没有受其他人的影响,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他们看重的是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所有这些难道不能给做家长的一些启示吗?
202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