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代糖有益,或者有害?
文/陈根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持续关注,抗糖运动方兴未艾。在这样的背景下,低卡无糖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持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
低卡无糖主打代糖,即除糖以外,用另一种可为食物添加甜味的物质(甜味剂)代替糖分。其中,甜味剂又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一般从植物中提取,比如甜菊糖苷(甜菊糖、甜叶菊苷),它是从甜叶菊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味道非常接近蔗糖。罗汉果甜苷是从罗汉果果实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240倍。
人工合成甜味剂,则是人们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合成的甜味剂。糖精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人工甜味剂,是先利用甲苯法生成邻甲苯磺酰胺这种中间品,然后邻甲苯磺酰胺经氧化、酸析后生成,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
然而,对于人们希望用“代糖”来代替“真糖”以此达到健康或是减肥的目的现状,研究却不断给出了否定的结果——代糖并非无害。
事实上,近年来代糖作为一种减少真糖危害的替代品,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会提高糖尿病与肝病的患病风险。基于此,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张利民研究员带领团队,选取了糖精与三氯蔗糖作为的研究对象,试图探究这两种代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之间的关系。
研究团队连续 11 周使用代糖喂养了小鼠,并发现人工代糖的摄入显著提高了小鼠体内的炎症水平以及肝脏中的脂质堆积。
并且,研究人员在两种人工代糖之外,还使用的另外一种代糖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NHDC) 喂养了小鼠。与糖精与三氯蔗糖不同的是,NHDC 并不是人工合成的,而是一种天然代糖。而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使用 NHDC 的小鼠并没有出现人工代糖组中的症状。这意味着,人工代糖,比天然代糖NHDC 更容易导致脂肪肝。
在进一步探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两种人工代糖显著改变了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对微生物群的分析发现,摄入人工代糖的小鼠肠道中的阿克曼菌属,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摄入 NHDC 的小鼠。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糖精与三氯蔗糖显著提高了细菌性炎症促进基因的表达,却降低了对肠道有益的短链脂肪酸含量。而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正与肠道菌群的参与息息相关。
不论是真糖还是代糖,健康和快乐是每个消费者的期望,却从来都难兼得。从本质来说,今天市面上所有的代糖也仍是一个“概念” 故事。无论有糖还是代糖饮料,它们的走红与成功,它们对糖的认知与价值观的输出,无疑都体现了品牌在基于消费者心理与时代洞察的综合判断,借势而上。
在代糖之势前,消费者们仍然应该更多一点的思考和判断,毕竟饮食只是人体摄入的必须,而营养状况才是个体的生理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