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炼高境界的待人接物?—“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二百二十一
如何修炼高境界的待人接物?
隗嚣因为对联汉,还是联蜀举棋不定,就派马援出使两地,打探虚实。
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马援跟公孙述本是老乡,而且交情很好,马援本以为这次见面定会握手言欢,没想到公孙述却摆起皇帝的架子。公孙述先陈列卫士,然后才请马援进见,待刚见过礼,又马上让马援出宫,住进宾馆;接着命人给马援制作都布单衣、交让冠。然后才在宗庙中聚集百官,设宴招待他。席间,公孙述表示要封马援为侯爵,并授予他大将军的官位。
马援的随从宾客以为受到了礼遇,都愿意留下来。马援则认为公孙述只是装腔作势,不能久留天下士,他当面对公孙述说:“天下久乱,雌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乃徒知修饰边幅,如木偶相似。这般情形,怎能久留天下士呢?”。于是毅然返回陇右,并对隗嚣道:“公孙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刘秀)。
建武四年(28年),马援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在宣德殿面见刘秀。刘秀道:“你周旋于二帝之间,现在见到你,使人大感惭愧。”马援道:“当今世道,不只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
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刘秀佩服他的胆识,认为他与众不同。不久,马援随刘秀南巡,先到黎丘,后转到东海。南巡归来,刘秀又以马援为待诏,日备顾问。马援要回西州时,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
马援回来后,隗嚣询问东方的传言和在京师的得失。马援道:“前次到朝廷,陛下多次接见我,每次与其在宴间谈话,从夜谈到清晨,陛下的才能勇略,不是别人所能匹敌的,且坦白诚恳,无所隐瞒。胸怀阔达而有大节,大抵与高帝(刘邦)相同,而其经学之渊博,处理政事和文章辞辩,在前世无人可比。”隗嚣又问:“陛下比高帝怎样?”
马援回答:“不如。高帝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为;而当今陛下喜爱政事,处理政务能恰如其份,又不喜欢饮酒。”隗嚣心里不高兴,说:“像你这样说,陛下倒胜过高帝了。”话虽如此说,隗嚣到底还是相信马援。他同意归汉,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
马援出使西蜀和洛阳,可以说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徒重形式,一个坦诚相待。待人接物是一门学问,如何能待人接物,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待人接物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认为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修炼成的,有一部分是先天基因带来的,而有一部分则是丰富经历所培养的。就如同马援评价刘秀那样:“坦白诚恳,无所隐瞒。胸怀阔达而有大节,大抵与高帝相同,而其经学之渊博,处理政事和文章辞辩,在前世无人可比。”
从中可以看出,“坦白诚恳,无所隐瞒。胸怀阔达而有大节,大抵与高帝相同”这是与刘秀的基因个性相关,而“经学之渊博”和“才能勇略”却是后面可以培养的。
抛开一些先天条件不谈,从提升个人待人接物水平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博学。我们知道刘秀在早年不甘于平庸,不愿意在家里务农,而选择到长安求学。后来他在戎马一生的生活中也都是坚持读书学习,这一点上与毛主席很像。正因为刘秀这种坚持学习的习惯,导致他的博学多识。“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因为这种“虚若谷、气自华”的魅力,使得刘秀周围积聚了很多儒将。
第二、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秀为统一全国,行迹遍及全国,也决定了他阅人无数,有着丰富的经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多丰富自己的经历,一个人经历多了,自然事情就容易看得开,看问题就比较通透自然,与他人交往就会让人觉得“坦白诚恳,胸怀阔达”。
第三、多与能人交往。我们知道,不同人有不同的层次,与层次高的人交往能逐步养成自己的“大节”。孟子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天地以人心为其心,人以天地之节为其节。如何培养自己的气节?
就是多与能人交往,多与层次高的人交往,就像下棋多与高手过招一样。虽然与高手交往,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但就在这相互尊重与博弈的过程中,能养成“大节”,以及与人相处的方法。
请思考:“与人斗,其乐无穷”,这说明与人交往博弈是一门学问;另外与人协作共赢也是一门学问。你认为博弈与协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与人交往是否是竞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