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真伪是水火——《论语》悟读【133】

自古正邪同冰炭,从来真伪是水火。

《论语》第六篇第十七章:

【原文】

子日:“人之生也直(正直),罔(迷惘的人)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迷惘之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悟读】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石灰吟》告诉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生”,《四书或问》:第一个“生”字为始生之生,第二个“生”字为生存之生。

“直”,刘氏正义:直者,诚也。诚者,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

“罔”,迷惘之人,不通道理活得糊涂的人。

“幸”,侥幸,非正道之侥幸也,君子不求如此之侥幸。

据此,本章的解读是:人之初生也直白清正,人须保持初生之状态,如糊涂迷惘的生活,不修身正己,成仁成道,是不学无道,无以立身,不遭横夭而终其身,是侥幸而已。

做正直之人,这是为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根本,也是孔子最为崇尚的道德修养之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的品德,才会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不藏污纳垢,不阿谀奉承,出现问题之时,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不惧报复,堂堂正正地做人。

先秦时期的屈原,因时事黯然而怒投汩罗江;汉武帝时期的汲黯,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敢于在公开场合批评大臣,有时连皇帝也直言不讳;宋代的包拯为人耿直,不畏权势,被赋予了“青天大老爷”的美誉。

做正直的人,前提是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