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应在愤悱后——《论语》悟读【152】
学而不思难成器,启发应在愤悱后。
《论语》第七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不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不启,不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不发。举一隅(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悟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诗句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得,光阴须要珍惜,青春不可虚度。
朱子集注: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愤悱,强调的是学生自己有学习与思考之欲而不得之际,方可启发之。
学优才赡凭修练,海阔天空任展为。学习固然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但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非主观努力,勤于思考,是断断行不通的。
首先学生不主动,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幻想靠他人帮忙,是学不好的;其次不会举一反三,自己探索,也是教不会的。这就是孔子一贯倡导的“不愤不启,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今古奇观》中有一则"苏小妹三难新郎"的小故事。苏小妹在秦少游入洞房前 ,以"闭门推开窗前月" 一联作考。三更已过 ,秦冥思苦想而未有得。 苏东坡暗将一粒石子投入水池中 ,秦少游顿时豁然 ,张口吟出"投石击破水中天"的下联。这个故事中,东坡先生巧妙的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重视学生的主动。
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也符合教学之基本规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加以借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