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悟读【263】
致广大须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语》第十一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道:“子张与子夏谁更优秀?”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度了,子夏总是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悟读】
中庸致善善若水,
厚德载福福齐天。
本章是夫子老师给弟子们强调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中庸之道”。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过与不及,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夫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四书之一的《中庸》,重点阐述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持心公正之处世态度。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让自己具有理想人格,以求至善至仁至诚至德至圣,以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道以中庸为至上。朱熹强调说圣贤之道至上的境界即为中庸。古往今来,中庸之道,运用广泛。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是灵隐寺中的一幅对联,一个“半”字恰好体现出了中庸之精髓。
《红楼梦》中贾雨村看到智通寺的门前一副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此联主旨是劝人知足,适可而止,不要到没有办法的境地再去想办法,蕴含着极强的中庸之道的意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