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时辰疗法(一)一、概述时辰疗伤法,...
南少林时辰疗法(一)
一、概述
时辰疗伤法,民间称为“十二时”。所谓“十二时”,也是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古老的按时取穴、按时投药的治疗方法,即“子午流注”之俗称,国外谓之“生物钟”或“生理钟”。自然界中,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节律,如季节、昼夜、时辰等变化,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高度时间节律的生长活动特性,即“生物钟”现象。
“生物钟”现象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青蛙冬眠春起,蝙蝠昼伏夜出,燕子春来秋去,雁群南飞北翔,公鸡丑时呜叫,蛇麻草寅晨开花,牵牛花破晓绽放,夜来香傍晚飘香,梅花盛开于冬日,桂花飘香于秋令,桃花斗艳于春季,荷花争妍于夏月……可谓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人类“生物钟”现象亦是如此,如人体之体温、脉搏、血压、血糖含量、基础代谢率、内分泌激素之分泌、经络电势等,均会发生昼夜性之变化,人对疾病、药物与针灸之敏感性亦均有周期之节律。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就观察到,人体内存在着近似昼夜节律之生理现象,与自然界变化相适应,从而强调了因时制宜之重要性。
我国传统医学“子午流注”是以《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内外统一之整体观,以及阴阳相合、“刚柔互配”、五行相生之理论,用天干地支之度变易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合之时机,而获得最佳疗效之方法。先父戴良鸿老中医,研究此道有年,效验颇显,亦可佐证“子午流注”疗法优越之一斑。
“子午”系指时间而言,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夜半为子时,阴至极而转阳,故子时一刻为阳之始;日中为午时,阳最盛而转阴,故午时一刻为阴之始。“子午”代表阴阳之开始与分界,故有“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之称。所谓“流注”,流是流动,注是灌注,是指人体气血在经脉中如水之流行灌注。此系受自然界中日时变易之影响,从子时到午时,从午时到子时,随时间之推移,而出现周期性之盛衰开合,开时气血盛,合时气血衰。掌握此种气血流注盛衰开合之时机,针灸、投药、按摩即可提高疗效,显然有“因时施治”之意。
伤科学是中医学科之一,在方药疗法上亦是按照八纲辨证施治的。尤其受到经络学说与气功之影响,产生以经络学说为主要理论依据,按气血传注经络之时辰,不同穴位受伤及点穴治伤等独特疗法,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之经验,形成了颇有影响之“伤科少林学派”,丰富与发展了中国伤科学。
少林派治伤,是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基础,创立了“血头行走穴道”等理论。此类理论之形成,既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之派生,亦系长期经验积累之成果。“血头行走穴道”论,最早见于明嘉靖二年异远真人所著之《跌损妙方》,全书以经络学说为立论依据,以穴位不同,按十二大穴血头行走时辰的不同论治,而自立伤科门户。书中所载之《血头行走歌》:“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若损伤,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时走向心窝穴(鸠尾穴),丑时倾向泉井(膻中穴)求,井口(人中、龈交穴)是寅山根(两眼之间印堂穴之下)卯,辰到天心(神庭穴)已尽头(哑门穴),午时却与中原(命门穴)会,左石蟾宫(肾俞穴)分在末,吕尾(长强穴)属申屈井(神阙穴)酉,丹肾(关元穴)俱为戌时位,六宫(曲骨穴)直待亥时来,不教乱传斯为贵。”歌中涉及的十二个穴道之解剖位置,不少是处于人体的重要脏器部位,这些部位致伤出现之轻重证候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故在“血头行走穴道”理论的指导下,积累起来的治伤经验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