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字

母字。一个妇女跪坐着,胸前有一队乳房,这是母亲的象征,本义是“母亲”。也做“女性的长辈”(如“祖母”、“伯母”)、“雌性的”(如“母畜”)讲。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根据读音和象形可以联想到许多相似的文字,比如“母”字,在现在是“母亲”的意思。因此很多与母有关的字词都含有“母”。但是有一个字包含“母”,却与母亲毫不沾边,甚至和母亲、母爱相差甚远,这个字就是“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来看“母”字的诞生,从目前可考的最古老文字中,不难发现,“母”实际上就是一个女性跪坐的姿态。甲骨文中的“母”特点在于胸口有两点,代表着哺乳哺育孩子。可以看到随着不断演变,“母”字慢慢就成了现在楷书中的样子,也就是简体字中的“母”。

后来“母”字的意思得到了延伸,也可以表示雌性的动物,比如母鸡、母马等等。同时在“母爱”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极深的感情色彩,也演变成了许多专有名词,比如“母亲节”、“母亲河”之类的。

至于“毒”表达的意思就非常确定,原本是“毒草”的意思,后来衍生为祸害、痛苦等含义。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而在甲骨文中毒字也非常有特点,毒的上半部分是一座山的形状,下半部分与“母”类似,但是明显不是“母”字。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简体字中的“毒”和“母”下半部分一样,而甲骨文中却明显不同,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在最早“毒”和“母”就毫无关联,而是在后来的演变中,人为将这两个字同化,那么究竟是在哪一步发生了变化呢?

可以看到从汉代开始,“毒”的下半部分就已经是“母”字,但是如果翻阅古人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毒”的下面也可以写作“毋”。比如王献之在《授衣帖》中的“痛毒难居”,其中的“毒”字下半部分就是“毋”。

其实在古代“毒”的写法一直都是下面为“毋”,因为毒最初代表的是毒草,上半部分为山,意思是毒草多张在山中,下半部分为毋,则是告诫人们不要去采摘,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这一解读完全符合甲骨文的造字方式,而在《说文解字》中“毒”的结构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到了近现代的简体字中,“毒”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实际上这还是汉字简化的问题。在建国后我国为了普及汉字,降低文盲率,从而选择简化汉字。将现有的汉字通过简化,或者再造,使其更适合人们使用。

而简化汉字的方式之一,就是模仿古人书法中的书写,特别是楷书和草书,前者因为工整,后者因为方便而受到欢迎。所以一系列的汉字得到了改造,其中“毒”也被简化,成了如今看到的“毒”字。

但实际上,“毒”和“母”并没有任何关系,代表着伟大和母爱的“母”与毒虫、毒草、狠毒的“毒”字,属于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民国名媛郭婉莹,是上海永安百货的大小姐,她生于优渥,生活却并不一帆风顺。

因为一些问题,她的所有资产全部充公,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

和孩子们住在只有7平米的小破屋,一觉醒来,孩子们脸上都是冰霜。她抚摸孩子的脸故意说,阳光从破洞照进来,好美。

被安排去喂猪、刷马桶,做最卑贱的活儿,她穿着旗袍,保持最美的姿态。

因为背石头,整个肩膀都被磨得血肉模糊,剥冻坏的大白菜,双手的十指被冻得变形,可她的脸上却依旧挂着优雅的笑容,从不抱怨。

最艰难时,她仍铭记父亲的叮嘱:人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在贫瘠的日子里,她始终保持一颗热爱的心。

没有烤箱,就自制铁丝网烤饼干;没有精致的西点,就自己手动烤蛋糕,没有茶具,用粗碗也可以品下午茶。

母亲乐观的身影,就此成为孩子一生中最美的风景。哪怕日后遭遇再多磨难,内心也会感到温暖充盈。

平反后,郭的几个孩子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名气而成为纨绔子弟。他们追随母亲过着朴实的生活。

郭婉莹虽然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家产,却给了孩子最宝贵的气节、品质。

妈妈爱打扮,传递给孩子的更是一种在逆境中的信念。

真正的美,其实从不是精致的皮囊,而是刻在骨子里面的品格,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而一个母亲对美的追求,一定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运气。

李鸿章的母亲

李氏,是一个外人眼里,非常幸福的清朝女人,出身书香门第,嫁给一位名门进士,夫妻恩恩爱爱,更育有六男二女。

  但万没想到,其中的二儿子,却是个极叫人不省心的娃,调皮也就罢了,胆子还贼大,祸常越闯越多,终于有一天,干出件十分出格的事:偷了别人家两只鸭子,然后炖了后美餐一顿,事后才发现祸闯大了,成天担惊受怕,更还有损友凑热闹,劝他自杀谢罪算了。

  精神严重紧张的儿子,总算没鼓起自杀的勇气,反而找到她坦白,问她我该自杀吗?她听后既没有姑息,更没有责打儿子。而是一声不吭的拉上儿子,下地干活去!

  她用行动告诉儿子,犯了错不可怕,重要的是能不能补救回来。她就这样带着儿子干活,到收成的时候,用儿子干活挣到的钱,买来两只鸭子外加七个鸭蛋,找到苦主赔礼道歉。以儿子多年后的深情回忆说,那一刻真好像有千斤重的石块,突然从心头卸了下来,感觉说不出的舒服。

  这段童年回忆,成了儿子一生的鼓舞。多年后儿子入仕为官,叱咤近代中国,却也因多次签订卖国条约,而遭受举国口水。每次儿子都是一样的解释:小时候母亲说过,丢了东西不可怕,重要的是还回来。咱们中国也是一样,一定还回来。于是就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期间,儿子卖力练兵干实业,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工体系和近代陆海军,以自己自嘲说:干了一辈子裱糊匠。

  这位裱糊匠,就是李鸿章。他的人生有争议,功过任评说,无可争议的只一事:母亲的教诲,支持了他洋务实业救国的一生,从未放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