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戏曲剧种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近三百个剧种,“中华之声——2006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主要选了以下八大剧种——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视频网址1:https://haokan.baidu.com/v?vid=3067006841588096357&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2:https://haokan.baidu.com/v?vid=5130003473114068705&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3:https://haokan.baidu.com/v?vid=797891154200485821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4:https://haokan.baidu.com/v?vid=8695899365372283030&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5:https://haokan.baidu.com/v?vid=8993117458516031006&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6:https://haokan.baidu.com/v?vid=133177162420317764&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7:https://haokan.baidu.com/v?vid=854418798944842591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8:https://haokan.baidu.com/v?vid=5393786021746601627&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唐代音乐家的故事
       唐代音乐的极度繁荣和众多音乐家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音乐家人数之多、演技之高,历代都不能与之相比。《新唐书-礼乐志》云:“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这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群体,他们分工明确、演技精湛,用杰出才能造就了一代音乐的高度繁荣。历史没有忘记他们,伴随着他们创造的音乐文化的传播,人们记住了那载于史册的每一个闪亮的名字:许永新、张红红、康昆仑、段善本、念奴、李龟年、何满、贺怀智、李管儿、曹纲、尉迟青、王麻奴……这些音乐家中有许多是著名的歌唱家,其中许永新、念奴、张红红、何满等人更是名扬中原。他们的音乐佳话在民间广为传诵,每个传说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它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一千年前歌唱家们的超然智慧和迷人风采,更能让我们惊叹古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灿烂和辉煌。
       许永新,原名许和子,吉州(今江西吉安市)永新县人,开元年间著名歌手。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永新出身乐家女,开元末被选人宫,籍于宜春院。她美貌聪慧,尤其善歌,能变新声。韩娥、李延年殁后千余载,无人继其能,只有永新可与他们相提并论。“遇高秋朗月,台殿清虚”,永新“喉啭一声,响传九陌”。她的演唱音域非常广,甚至能超出乐器达到的高度,唐明皇曾让宫廷音乐家李谟吹笛为永新伴奏,曲终笛身竞爆裂。有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楼大宴宾客,观者成千上万,人多言杂,围聚喧哗,淹没了歌舞百戏之声。玄宗大怒,要罢宴回宫。太监高力士马上向玄宗建议:只有永新出场演唱,方可压住嘈杂人声。玄宗同意后,永新缓缓登楼,“撩鬓举袂,直奏曼声”,“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千万观众顿时鸦雀无声,沉浸在这美妙的歌声之中,“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乐府杂录》所言不错,永新的歌声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的李延年相比,确实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念奴是天宝年间的名歌手,《天宝遗事》载她“有色,善歌,宫伎中第一”。有一天宫中设宴招待宾客,也是人声嘈杂,无法控制,众乐为之罢奏。唐玄宗就命念奴出场演唱,并由二十五人吹小管为其伴奏。歌声、笛声两相追逐,美妙异常。唐元稹曾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此情此景: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念奴的声音动人嘹亮,音色优美异常,唐玄宗曾经赞不绝口:“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念奴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后世。北宋政和年间,李方叔见一老翁善歌,曾为此戏作《品令》云:“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
       张红红是大历年间的名歌手,出身贫寒。一天,她与其父在街上卖唱乞食,经过韦青将军居所时,韦青听到她“喉音寥亮,仍有美色”,就将她作为歌妓收入府中。张红红颖悟绝伦,尤其对听过的音乐过耳不忘,有极强的记忆力。曾经有一位乐工在古曲《长命西河女》的基础上,对其节奏进行各种变化,创作了一首歌曲,颇有新意。在进献皇帝之前,想先征求韦青的意见,就唱给他听。韦青命红红藏在屏风后,在乐工唱时暗用小豆记其节拍。乐工歌罢,红红己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全曲。韦青对乐工说:“你这首歌曲并非新作,我有一位女弟子,早就会唱此曲。”乃命红红隔着屏风演唱,一曲完毕,没有丝毫错误。乐工大为惊讶,叹服不己,说道:“此曲先有一声不稳,今已正矣。”皇上听说后,召红红入宫到宜春院,对其恩宠有加,封为才人。因为她有 记忆曲谱的特长,宫中人都称她为“记曲娘子”。张红红知恩图报,对穷困时收留自己的韦青非常感激。当她听说韦青去世时,就对皇帝哭诉道:“我本风尘乞丐,父亲老有所养,死有所归,都多亏了韦青,我不能忘掉他的恩德。”悲痛之下,“一场而绝”。皇帝被她的行为感动,乃加封她为昭仪。
       何满,开元中沧州歌手。他的“歌声宛转”,世人称罕。何满不仅善歌,而且能作曲,传说他创作有《何满子》一曲,元稹赞其有“定面凝眸一声发,云停尘下何劳算”的水平。这首歌曲是何满临刑前所作,希望能以此免死罪,但未获允许。白居易为此作《何满子》诗一首: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何满子》在民间广泛流行,《乐府杂录》载,灵武刺史李灵耀一天设酒宴客,一位姓骆的坐客演唱《何满子》,皆称绝妙。白秀才说:“我家有一歌妓,也会唱此曲,但音调不同。”就把这个歌妓召来令其演唱,其发音清越,实非寻常之音。骆问曰:“您莫不是宫中胡二子?”歌妓也问道:“君莫非梨园骆供奉?”原来两人同是明皇时梨园旧友, 惊喜之下,百感交集,不免相对而泣。另外,传说唐武宗时著名宫廷歌手孟才人曾因唱《何满子》而“气亟立殒”,太医看后,说其脉尚温,而肠已绝。如此看来,何满创作的《何满子》真真声调哀愤,令人断肠。
       除许永新等人外,见诸记载的唐代歌唱家还有陈不谦、谦子童奴、高玲珑、长孙元忠、侯贵昌、韦青、李龟年、米嘉荣、李衮、何戡、田顺郎、郝三宝、黎可及、柳恭、穆氏、柳青娘、谢阿蛮、盛小丛、樊素、唐有态、李山奴、洞云、张好好、金谷里叶等。另外,还有许许多多官宦名士的家养歌妓及民间歌手未能留名。这些歌唱家都有出色的演技,其歌声或者“冲断行云直入天”、“一声直入青云去”,或者“一字新声一颗珠”、“唱到嫦娥醉便醒”,把唐代的声乐舞台点缀的花团锦簇、五彩摈纷。
       唐代声乐艺术的繁荣不仅仅表现在众多专业歌唱家的出现,也体现在高水平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我国古代对声乐理论的探索渊源甚古,早在汉代就已有《乐记-师乙篇》专论歌唱,提出了艺术表演和个性的关系,指出不同性格的人所适合演唱的歌曲也不同。“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如果所唱的歌曲适合自己的个性,就能表现出德性,就能使天地感应。关于演唱时的各种形态,《乐记》则形象地比喻道:“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即唱歌时声音向上要象高举那么昂扬有力;向下则要如向下坠落那么稳定;转折时要同折断那样清晰;休止时则要象枯树一样无声,音调的各种变化都要符合一定的规矩,接连不断如一串珍珠。
       唐人的声乐理论则在《乐记》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认为在音乐的表达上“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乐比乐器更擅长表现。在唱法上,《乐府杂录》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此段文字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正确的发声方法,认为演唱者只有科学地调整、运用气息,才能达到好的歌唱水平。这是早在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的科学演唱方法,相信当时众多歌唱家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在这种科学方法训练下产生的。唐人在演唱方面既强调歌唱的科学发声,也重视感情的表达,认为声情并茂才是歌唱的最好境界。白居易《问杨琼》诗中就提及了一位这样的歌唱家杨琼: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欲说问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
       面对这些宝贵的声乐理论文献,想起现在有人断言中国声乐没有科学理论的观点,一种感慨油然而生,我们确实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我们做得还不够,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作更多的努力。
视频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vid=928997106179795802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视频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2NzY5NDMxMg==
(0)

相关推荐

  • VID_20191114_151643

    智化寺佛乐

  • 王杰·经典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2278475562676251550&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谁明 ...

  • 汽车入库,出库,停车位实用技巧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3907986876686576679倒车入库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041922153731 ...

  • 判断汽车前后左右距离,转弯技巧,车轮位置,过限宽墩

    https://haokan.baidu.com/v?vid=9933310057378428323判断前后左右距离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214464598 ...

  • 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分布图

    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分布图

  • 中国八大菜系,你了解多少?你的家乡菜所于那个菜系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论到菜式之多.味型之广.做法之精巧繁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东南西北饮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长期以来,中国各地的菜肴由于受到当 ...

  • 中国八大长联值得收藏!

    楹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 ...

  • 中国八大长联,这也太吓人了!

    楹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 ...

  • 中国八大菜系各自特色之一:鲁菜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论到菜式之多.味型之广.做法之精巧繁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几千年来,由于受到各地环境.气候.物产.风俗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中餐形成了各种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流派. 目前受 ...

  • 对各戏曲剧种都有帮助的“昆曲身段要诀”

    偶在友人处见1984年1月号<剧坛>刊有纪念王益有先生的文章,不禁引起回忆.王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我作为其学生之一,随先生学艺三年,时间虽短而获益良多. 尤以王先生传授舞台表演要领,颇为 ...

  • 中国八大菜系的代表菜有哪些?

    中国八大菜系包括: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其中鲁菜.川菜.粤菜.苏菜,形成于清代初期,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 ...

  • 中国八大菜系,每个菜系的特点及代表名厨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论到菜式之多.味型之广.做法之精巧繁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几千年来,由于受到各地环境.气候.物产.风俗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中餐形成了各种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流派. 目前受 ...

  • 中国八大小吃,哪一个是你的最爱?

    小吃,街边巷尾最不可或缺的美食:对于吃货们来说,逛小吃街可谓是人生一大乐事,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各地美食,从天南到海北,从东海海鲜到西北羊肉串,小吃里都有它们的身影. 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创造出了无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