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喜欢斗蛐蛐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明仁宗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自己老爹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他老爹的皇帝宝座还没有坐热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没想到朱瞻基给朱高煦来个措手不及,安全抵达京城。然后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第二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朱瞻基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很受明成祖的喜爱,不仅被册立为皇太孙,还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朱瞻基即位之后,平定了汉王朱高熙的变乱,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他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历史上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不仅能御驾亲征,还是一个杰出的书画家,与宋徽宗相比并不逊色。明宣宗在绘画上可谓是一个多面手,山水、花果、人物、草虫翎毛,无所不能,随意点染,精妙绝伦。画风主要取法宋代院体,不失元人意蕴,能自成一格,是明代帝王中最高级别的丹青票友。他尤其擅长意笔画风,以花鸟草虫、动物居多。正如明《列朝诗集小传》所载:“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指宋徽宗)争胜。”
1993年春,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附近开探沟时,发现了一窝状堆积的青花瓷片,经复原全为蟋蟀罐。蛐蛐罐的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经考证书款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所写或宣德帝御笔,特别是龙纹罐上绘有五爪龙,按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凡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
可以肯定的是,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绘有凤凰、天马、海兽、珍禽、小鸟、牡丹、瓜果等纹饰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工艺精良,也应为皇宫专用之物。为何这些蟋蟀罐都碎了?还埋在御窑厂遗址中?时间回到1455年元月。那一年,宣德帝朱瞻基病故,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继承。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一下,宫中所有的蟋蟀罐悉数被砸。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也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从此蛐蛐罐从正统、正德时期即停止烧造。
宣德皇帝朱瞻基虽然几经努力,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还算是个开明之君,但他因为玩心太重,痴迷于斗蟋蟀。皇帝有嗜好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原本非常喜欢打球,但他发现一些官员了解到他有这个爱好,请他去看球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把球给烧了,以此来告诫自己,皇帝不能有嗜好。但是年轻的宣德皇帝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不仅自己痴迷于玩蟋蟀,还大张旗鼓地下令各地官员采办上等蟋蟀进京,供自己玩乐。小小一只蟋蟀罐,一时间搅得是人心惶惶。
据说宣德皇帝很懂得玩蟋蟀,对于蟋蟀的质量要求也很高,稍次的蟋蟀根本无法蒙混过关,当时质量好的蟋蟀均出自中国苏州一带。有一次,宣德皇帝下令,让苏州知府上供一千只蟋蟀。等到上供的蟋蟀被送到京城,宣德皇帝看到这些蟋蟀大多个头细小不堪打斗,立刻勃然大怒,斥责苏州知府再进贡一千只,并派了一名官员协助他办理此事,责令其不得有误。
明宣德款澄泥蛐蛐罐(陶) 首都博物馆藏
由此可见在宣德年间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普通百姓抓蟋蟀都是头等大事,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弄不好就要掉脑袋。据记载,在当时的军队中捕蟋蟀和取敌人首级是同等功劳,苏州的一名武职人员因为身手敏捷,幸运的捕到一只上好的蟋蟀,而立了大功,被授予世代承袭的官职。宣德皇帝把蟋蟀视为至宝,每每得到能征善战的上等蟋蟀都会下令景德镇御器厂烧制一批精美的蟋蟀罐。
由于皇帝派人到江南去索要蟋蟀,以至于市面上的蟋蟀价格不断上升。稍微好一点的都要几十两银子一只,当地一名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受上司的委托去市场上购买蟋蟀,他走访了很多地方,终于找到一只特别好的,于是就用自己骑的骏马换了回来。他的妻子看到丈夫居然用一匹高头大马换回了一只小蟋蟀,感到很奇怪,就想看看究竟是什么蟋蟀这么值钱。
于是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打开了蟋蟀罐,谁知蟋蟀一下子从罐子里跳了出来,三下两下跳到地上,此时正好一只大公鸡走过来,一口就把蟋蟀吃掉了。粮长的妻子觉得自己闯了大祸,非常害怕,哭哭啼啼的上吊自杀了。粮长回家一看,发现蟋蟀不见了,妻子也死了,感觉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就跟随妻子上吊了。
这个悲惨的故事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被明代人吕毖记录在《明朝小史》中,后来清代作家蒲松龄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了《聊斋志异》里的一篇小说《促织》。《促织》虽然以喜剧结尾,却令人心酸,小小的一只蟋蟀竟然牵动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更令人费解的是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喜欢玩蟋蟀,甚至还正式下诏书到民间去征缴。
宣德皇帝玩蟋蟀之事一直遭到她的母亲张太后的反对和阻拦,但是任性的宣德皇帝不听劝阻,终日沉迷于此,无法自拔。后来,宣德皇帝年纪轻轻就突然去世了,张太后伤心之余为了保全儿子的声誉,一面禁止史官把宣德皇帝玩蟋蟀之事记录于册,另一方面令人紧急销毁了紫禁城里所有的蟋蟀罐,并下令罢去玩好之物,不许后世儿孙再玩物丧志,从此斗蟋蟀的风潮就在紫禁城消失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宣德皇帝玩蟋蟀的记载,全部出自于民间文人学者的记载,而官方的正史却对此只字未提。令张太后想不到的是,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上出土的这批青花蟋蟀罐,无声的印证了宣德皇帝玩蟋蟀这段被故意隐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