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前,请逼孩子养成这4种习惯,受益一生(父母都该看看)
精读妈说:12岁之前把握好时间,花心思培养这几种好的习惯胜过于逼迫孩子提前学习的效果,孩子一生受益。
作者:羽阿佳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前段时间被一条微博被震惊到了,妈妈逼迫自己12岁的女儿学习英语被撤销监护权。
让人惊异的是为人父母不用考试却真的可以被“免职”,其原因竟是逼迫幼小的孩子学习。
这位妈妈的做法引起了一片热议。大多数人都觉得超前学习的做法不仅影响小孩的成长,更可能让孩子会因此造成厌学,得不偿失。
在教育过程中,所谓“在逼迫中长大”,都是父母煞费苦心辅导学习、培养兴趣,提升孩子的能力。
虽然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学习,但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尊重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可见教育优秀的人不一定是高智商,但要教会他们拥有好的习惯。
父母在孩子12岁前的教育,决定了他一生的底色。
孩子的成长不能忽视习惯的力量,父母花心思培养孩子这4种习惯,使孩子一生受益。
独立自强的习惯
卡耐基曾说过,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父母都想全心全意呵护孩子成长,可过度地保护孩子只会让他没有办法长大,甚至过于依赖父母。
当年湖南年龄最小的本科生魏永康,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
从小妈妈为了支持他一心一意读书,读书以外的大小事务完全包揽,他成了离开妈妈后只能读书什么也不会的人。
到中科院后,即使魏永康拥有再高的智商,也没法像正常生活料理自己,甚至影响到学习学习上不能适应,在20岁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退学,大好前途戛然而止。
父母爱子女完全出于本能,没有错。错只错在,爱让他们忘记了子女与父母本是各自独立的人,父母不可能包办孩子的一切。
《少年说》里有一位男孩吐槽自己的妈妈总是让自己干家务,他觉得家务很累也很麻烦,但妈妈的现场回复让他哑口无言。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也是一种爱与责任,爱他成为会生活的人,教他自立能承担起一份责任。
父母为孩子做再多,不可能永远做孩子的保护伞,总有一天他必须要独自翱翔。
只有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学会自己飞,才能离开父母的臂膀,走向广阔的蓝天。
自律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从小自律会自我管理的孩子看似“不幸”,其实比不自律的孩子更加自由。
心理学上有个特别有名的棉花糖实验,给4岁的孩子们两个选择,一是房间里的
棉花糖可以随时吃,二是等工作人员来再吃,就可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这个实验里,有的孩子禁不住诱惑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坚持了一会,最后没忍住;有的孩子想尽办法转移注意力管住自己,最后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多年后实验结果发现,能管住自己,自律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小孩更优秀,更受人欢迎。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会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网络上曾对国内29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跟踪分析他们的成绩是否与父母的干预相关。出乎意料的是86.21%的状元学生表示父母几乎不会干预学习,13.79%的状元学生选择偶尔会,选择经常会的为零。
也就是说,他们的优秀,是源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而非父母的原因。
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小时候每个人靠父母指导和管教,但长大后就会发现,但凡每个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是被约束管出来,而是不断地自我要求。
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参与,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
抗挫抗压的习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30多年研究发现,在挫折与困难面前,决定一个人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抗挫力。
人与人的差别并不是比谁会享受成功,而是比谁能渡过难关。
面对困境逆境,有的孩子只会崩溃大哭,以伤害自己或者别人来解决,但有的孩子却有神奇的反弹能力,抵抗各种不如意,这种韧性使心里即使有再大的落差,也能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弹性”将难过化解。
网上曾看过一个小男孩领奖状视频。
当他满心欢喜的他做好准备上台领奖状,老师却念到了其它同学的名字,令人佩服的是男孩立马收起难过,笑着为同学的鼓掌。
有人说这是情商,是最好的表情管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抗压能力。
失意时坦然,得意时淡然,能接受不如意的事实,真心为别人鼓掌,他当然也受得起一份属于自己的荣誉。
人的一生终究不会一帆风顺,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就算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也能独当一面,保护好自己。
一遇困难就大哭的孩子,动不动就崩溃,究其原因不是性格,而是从小缺少“抗挫力”的培养。
前段时间一篇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刷屏网络,这篇文章让无数网友落泪。
他家境不幸,求学路上遇到无数的挫折却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可在字里行间没有一点哀怨,对于苦难只有轻淡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人动容。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教孩子认识世界的时候,也需要给他一颗更有弹性的心。
守规矩有底线的习惯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
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有太多的父母,把“释放孩子天性”当作无原则、无拘束、无底线地放纵孩子,殊不知这不仅不是保护,失去“敬与畏”反而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曾看到过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坐地铁,男孩8、9岁的样子,进站后扬起手中的地铁票向爸爸展示自己动作敏捷,趁人不备,没有刷卡尾随着爸爸通过了闸机,似乎还炫耀自己省了一笔交通费。
不料爸爸这位爸爸不但不肯定表扬,反倒黑了脸要求孩子回去补票。
这个男孩返回闸机口,在工作人员面前很难为情地刷了一次卡,爸爸才恢复脸上的笑容,满意地带着孩子离去。
地铁票不过几块钱一张,有的人会觉得是小孩子也无所谓,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对这位父亲而言,这可不只是单是一张地铁票,这张票上分明写着守规矩和做好人。
最好的家庭教育,的确离不开爱,但终究是爱与规矩并行。
没有限度地放任只会让孩子没有边界,不懂规矩,某一天可能触犯底线而不自知。与其讲道理,不如早早立规矩。
孩子的3-6岁被科学家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潮湿的水泥代表孩子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到了7-12岁便进入了“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基本定型。
习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教育孩子离不开养成好的习惯,为成长助一臂之力。
12岁之前把握好时间,花心思培养这几种好的习惯胜过于逼迫孩子提前学习的效果,孩子一生受益。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个孩子的童年不可逆转,如果错过好习惯的培养,即使父母取得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点个在看,愿每个父母能播洒下一粒种子,为孩子的光明未来埋下希望,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简介:羽阿佳,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营第4期学员,从事过妇女儿童工作,在养育儿女的道路上用点滴思考记录点滴生活,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