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妈妈照书养娃,幼升小后却价值观崩塌:0-6岁宝妈,这些育儿大坑不要再跳了
文|鸢尾花花儿 编辑|星星
简单介绍下我娃的家庭背景吧:他爷爷他奶奶分别排行家中老大,他爸爸是家中独子,他是如假包换的长房长孙,出身金贵;
他爸爸他妈妈分别是家族中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有基因做背书,其智商应该差不到哪里去。于情于理,整个家庭都会对娃抱有很高的期待。
所以从他被怀在肚子里开始,我就严格执行育儿书上说的,哪一个月应该重点补充哪种营养,待到出生后则细化到多大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食,几岁应该会玩什么玩具。
虽然辛苦,但到底咱娃争气,2岁多漫步公园草坪,人会触景生情,幽幽吟诵仅仅教过他两遍的“离离原上草”;送我上班出门,人会奶声奶气,“see you soon”,哇哦!感谢上苍赐予我如此有天分一娃,老娘发誓,不惜砸锅卖铁也要好好培养你!
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我把娃小学的目标锁定在我们这里唯一的一所双语实验学校。
坊间流传其入学考试内容虽然神秘莫测,但录取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寻,比如,你家离它近一点,你曾就读于它的附属幼儿园就是两大加分项。
当然,我知道的规律全城人民都知道,所以那一片的社区一般开盘即是楼王,想进那所幼儿园的门,基本只能靠走后门。
不过好在,爷爷奶奶向来乐善好施人缘好,娃后来没用排队就得到了其附属幼儿园的学位;又因家中早有准备,我们后来只用了半个月便在离学校一街之隔的社区置了业。
能办成这两件事,我一度自我感觉良好,自个儿一定是这届家长中的精英,所以,虎父不能有犬子,我的娃将来也必须是精英,他接受的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
地道英语,精英必备;小众运动,精英必会;思维导图,精英必懂;唐诗宋词,精英必诵。
我高屋建瓴地规划着娃的学习生活,不吝对掰指头算加减法那类老一套的启蒙方法嗤之以鼻。
眼见这个小人一天天长大,说话越来越有逻辑,英语听力越来越溜,出落得越来越自信、大方,这是家有精英初长成啊!上一街之隔的实验小学?小意思!没问题!
然而,现实的第一记闷棍,早已不声不响地打到我们头上,枉我一向以精英家长自诩,竟然提前连个小道消息都没有得到。
我们的目标,全城唯一的一所双语实验小学,原本是一家私立小学,原本不参与公家的就近入学划片,但是今年,正好是我娃升小学的今年,学校突然被收编到公家的队伍,跟着招生也不能再自作主张,而是必须优先考虑片内生源。
划片就划片,咱不是早在附近买房子了么?
不对!仔细研究一番教育局下发的红头文件,就是那一街之隔,很不幸我们不在片内。
那就按老路子,走后门呗!反正门路一直打点着的,熟门熟路。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此路不通,今年教育局三令五申,被查处可是丢乌纱帽的事,没人敢再顶风作案。
人家也是万般难做,所以主动请我们吃饭,酒过三巡后,便对我们打开了话匣子:不然去我们在城郊的新校区吧,那边教师都是本部骨干抽调过去的,而且有校车接送,有午休床位。
我居然动心了,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每天忙得焦头烂额,顾得了生计就顾不了养育,要上班就不能去接娃,我哪里是什么精英家长?
真正的精英家长,比如娃口语班上的同学,人家爸爸早已经考察好了附近中心城市的国际学校,并且早就在筹划如何把家中的产业转移到那边去。
划片?对他们来说那是不存在的;国际学校?对咱们来说那是很梦幻的。
此一役,我败得心服口服,后来也深刻地写了总结:
你甭看大家平时报班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也甭听孩子间磕磕绊绊有家长吓唬人的口气,划片才是家长能力的试金石,真有钱的选择绕开它,真有权的可以疏通它,唯独我等要什么没什么的,只能由它摆布。
我不拧巴了,倒是娃他爸,自认在他不懈的奋斗下,小家庭已经超越了其原生家庭的阶级,他说要想娃这一代不再坠落回去,就必须狠抓教育,免费的菜市口小学,咱还是不去了吧,咱就去城郊的双语小学新校区。
关系打点到这个份上,娃的报名、录取都很顺利。
只是到开学前两天,我突然接到电话,明天带着你的孩子来参加考试。
这操作够鸡贼,开学前考试,考什么?为什么考?实在猜不透。
第二天,我忐忑地把娃送进考场,一抬头,发现年轻的老师们拿着一沓试卷走了进去。
完了!我之前因为听闻太多抢跑的不好,所以执着地坚持,不教拼音,不练写字,就是数学启蒙也更多是生活化的,这样上纲上线地考,完蛋了,娃肯定会被分到最差的班。
如果不是因为那天校方准备了一场贴心的家长会,我都不知道自己会急得上蹿下跳成什么样子。
捱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考试终于结束,我都不敢问娃考得怎样,只换了一种方式,问他考的什么。
“简单!妈妈你放心吧,我肯定能过,过不了我岂不是成傻子了?”
娃至今没有就考试内容给我一个具体的说法,只记得当时几乎所有的娃们都是开开心心跑出来的,后来的课程安排,也全然看不出各个班级间有何具体差别。
这场考试于广大家长至今是个谜,我严重怀疑校方的目的,难道就是要告诉我们——你放心吧,孩子已经通过考试,所以智商肯定够上小学的,但是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考得不错,所以大家都一样平常、普通?
我曾经很疑惑,所谓“双语学校”,是不是所有课程都会进行双语教学?即使做不到,总该有个外教吧?
待到正式开学,发了课程表,领了课本,谜底正式揭开——语文数学体育依然占绝对主导,连教材都还是熟悉的人教版,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和菜市口的免费小学有什么区别?
校方在后来的家长会中这样解释道:母语是基础,一二年级把基础打好了后,三年级将正式开设英语课程,相应的学校各项活动对英语的重视都会有所体现,有英语社团、英语角、英语文化沙龙。菜市口小学也是三年级开英语课好吧,敢情咱进了个高配版的中英对照学校?
可细细想来,我仅仅花了一个借读进公立学校的价钱,为什么要奢望它有国际学校的质量?恐怕还是虚荣心、焦虑感在作祟。
我们顿悟了,我们出生的年代正好赶上计划生育,我们高考的年代正好赶上大学扩招,我们奋斗的年代恰逢大国崛起盛世,我们的娃出生就拥有的一切,都是拜时代所赐,所谓出身金贵,所谓阶层跨越,其实都是伪命题,娃其实就是一普普通通的10后,从此再不要提什么“精英”。
真的很庆幸,自己顿悟的早,不然肯定熬不过现在的作业辅导。
话说学校的节奏还是很魔幻的,基本汉字“金木水火土”什么的倒是不急不慢,进入到拼音就像忽然按了快进键一样,星期一刚教了“dtnl”,星期二接着来“gkh”,晚上作业就是这几个声母的十几个拼音,并且要求在班级群上视频打卡。
记得前些日子为了一个二声拼音ne,整整录了20多遍视频还是不得要领,娃情绪直接奔溃了,哇哇大哭,老娘我的那个火,也是瞬间一点就着:“哭什么哭?我陪你嗓子都哑了,你还有脸哭?”
娃一听这话更委屈了,客厅里不明所以的奶奶责怪我对孩子一点耐心都没有,如果没记错,这还是老人家多年来第一次当面责备我。
那个唐诗念两遍就会背的娃上哪儿去了?那个外教都夸很有语言天分的娃上哪儿去了?难道人的智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步?
他有脸委屈?我就不委屈么?我都不去想这些年费尽心机、花高价钱进“实验幼儿园”这茬了,我只要求他能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班级群中那些杂牌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一样,拼音背得溜溜的,10以内的分成算的啪啪的,这要求不过分吧?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估计奶奶也是,娃则紧张到尿床。
这样下去如何是好?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此迷茫之际,学校就像神算子一样,恰到好处地又组织了一次家长会。
家长会通篇围绕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如何接纳孩子的平凡,如何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等等心理学命题展开,级部主任也摇身一变成了心理咨询师。
切换到班主任谈话,也更多是安慰我们这样的家长:每个孩子基础不一样,学习进度没有可比性,只要孩子比过去的自己有所进步,我们都该对他抱之以鼓励。老师还让我们放心,她带了这么多届一年级,还没见过学不会汉语拼音的中国娃。
也是,咱在玩耍型幼儿园疯玩了三年,暑假因身体原因也没有上幼小衔接班;人家老师在灌输aoe的时候,咱老师在领着孩子跳篮球操;人家娃晚上作业是写123,咱幼儿园在强调绘本阅读,这根本没什么可比性嘛!
现在回过头理性分析娃小时候所谓的“精英”表现,大部分恐怕都是全家人还沉浸在添人进口的喜悦中,偏听偏信别人夸奖的话罢了。所以,不是娃智商退步了,而是从前的评价标准不够客观。
娃倒挺自觉,第二天晚上,没用我催促,人自己吃过晚饭去房间练习,感觉自己掌握了就问我要手机打卡,但录视频还是不那么顺利,还是哭,不过哭完自己又擦干眼泪继续练习,直到晚上九点,作业总算完成。
天!我还在要求什么呢?就冲这份强烈的自尊心与自觉性我也应该给人一个大大的拥抱。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尽量用肢体语言支持他,有进步竖个大拇指,差强人意拍拍肩安慰一下,一切尽在不言中。
拼音课程还在疯狂地继续着,娃倒是也没被落下。更值得点赞的是,娃开始学以致用,开始会用拼音把绘本中不认识的汉字拼读出来,还自告奋勇要给弟弟念儿歌,夜晚的亲子时光也渐渐恢复到母慈子孝。
真正接纳娃的平凡后,我反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笃定,幼升小这场硬仗,我们早晚能打赢,不过,对手是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鸢尾花花儿,拥有两个男孩的80后宝妈,人在职场,时间有限,遂身体力行每天给娃三小时的高效率陪伴,最自豪的是,一不小心把哥哥培养成了班上的“故事大王”,处心积虑把弟弟培养成了哥哥的“跟屁虫”,愿写作日益精进,早日把业余爱好变成吃饭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