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李博鉴
2.李博鉴——健脾利湿,助阳化气
组成:
茯苓12g,桂枝10g,炙甘草6g,泽泻12g,防己10g,生姜10g。
主治:
面部黄褐斑,伴有胸胁支满,头昏目眩,呕吐清水痰涎,形体瘦,舌淡苔滑,脉象弦滑者。
加减法:
肝郁气滞明显,加柴胡12g、郁金15g;形寒怕冷加熟附子10g;肝胃不和加神曲15g、香附10g。(李博鉴.皮科便览[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18.)
3.徐少鳌——补益肝肾
组成:
熟地黄9g(砂仁拌),山药9g,山茱萸9g,枸杞子12g,石莲子12g,牡丹皮9g,覆盆子9g,泽泻6g,茯苓6g,苍耳子9g。
主治:
面部黄褐斑色黑如釉,呈现棕黑色,带下色白,伴腰痛,舌淡苔薄,脉细。
加减:
盗汗甚者,加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麦20g以固表止汗;少寐加酸枣仁20g、柏子仁15g以养心安神;胸胁疼痛加郁金12g、川楝子15g以理气止痛。(程昭寰.徐少鳌外科治验录[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6.)
4.钟以泽——解郁和营化瘀
组成:
当归15g,赤芍、川芎各10g,丹参12g,制香附、柴胡各9g。
主治:
面部浅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边界清楚,分布于面颊。
加减:
若见脾虚气弱,而面色㿠白,神疲气短者,加党参15g、白术10g、黄芪20g;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9g,山茱萸10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症见肢冷便溏,脘腹冷胀,舌质胖嫩,脉沉迟等脾肾阳虚者,去柴胡、当归,加党参15g,仙茅、淫羊藿各12g,炮姜9g;症见面色黧黑、唇黯、痛经、舌紫有瘀斑者,加红花9g、桃仁9g。(郭子光.现代中医治疗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562.)
5.陈伯咸——通阳活血,养血化瘀,调和营卫
组成:
柴胡9g,当归9g,赤芍9g,川芎9g,丹参9g,泽兰9g,香附9g,桃仁9g,红花9g,生姜9g,大枣3枚,葱白3寸。
主治:
产后颜面瘀斑遍布,额颧尤著,口渴不思饮,有时烦躁,产后恶露未尽,苔薄白,脉细弦。
加减:
胸中烦闷,痰多,口苦者加黄连8g、黄芩12g以泻中焦之火;神疲纳差者加党参15g、山药15g以健脾和胃;瘀热未除者加鳖甲20g(先煎)、鸡血藤30g以清解余热。(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22.)
(四)名家名医经验方
1.赵炳南——滋阴补肾,疏肝理气,中和气血
组成:
山茱萸10g,怀山药10g,生地、熟地各30g,泽泻10g,云苓15g,丹皮15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丹参10g,陈皮10g,泽兰10g。
主治:
颜面有对称性褐斑片,性情急躁,胸胁胀痛,妇女常有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或微滑。
加减:
头晕目眩者加石决明15g、菊花12g以泻肝中伏火;肝胆火盛,炼液为痰者加竹茹12g、浙贝母15g;颧赤、口干、手足心热者,加龟甲20g(先煎)、地骨皮20g、女贞子15g以滋阴清热除烦。(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258.)
(五)单方验方
1.白酒500g,鸡蛋7枚,将鸡蛋放入白酒中,密封7日,每日用1枚,去壳捣烂如泥,外搽患处,连用1周。
2.瓜蒌瓤90g,杏仁10g,猪胰1具,捣烂如泥,每晚涂于患处,连用10天。
3.将柿叶研成细粉,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搅烂成膏,外搽患处。
4.苦酒(即米醋)煮白术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