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大运河,中国“人”的一捺

在茫茫神州大地上,中国人写下个大大的“人”字!一撇是长城,东西向,呈雄健;一捺是大运河,南北向,含柔美。如今,这一捺——我们的大运河,已经2500多岁了。

那是公元前486年,当吴王夫差率领吴国将士与扬州百姓军民联手,挖下邗沟第一锹时,恐怕没有想到,由这个胚胎所孕育的运河,居然是这样一条河——

张卓君 摄

大运河——国运之根

尽管,夫差开凿本意出于北上争霸目的,而其后滔滔运河的实际价值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进而成为影响华夏民族存亡的生命河。

纵观悠悠中国史,自周秦以下,历汉、隋、唐、宋、元、明、清,除南宋及民国外,政治中心无一例外多在北方,经济中心多在南方,戍边军需物资,北方盐粮供应,多赖南方富庶地区奉调北上,直贡进京,而唯一通道,只能依赖作为南北大动脉的运河!盐是食之大肴,粮是国之大宝,于是被中国历代统治者视为生存头等大事的漕运制度应运而生。明清间,每年仅从南方输向北方的粮食就高达六七百万担。倘若运河一日不通,漕运一日不畅,则政权一日不稳,国家一日不安,可以说,对于巩固王朝、安定京畿、保障社会,运河无异于是一条活命河,难怪宋太祖爱称运河为“宝带河”,元世祖干脆把运河叫作“运粮河”,乾隆则御赐运河四个大字:灵佑通津!

自然,运河的本质功能除了航运外,还具备灌溉、给水、防洪绩效,宣节江河,利在恬波,这就使她不但攸关国计盛衰,而且维系民生祸福,所以将运河视为中华之瑰宝,毫不为过。

程建平 张卓君 摄

大运河——沟通之枢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几乎所有河流无一例外地一江春水向东流,唯有大运河特立独行,无论是隋2700公里的运河,还是元1700公里的运河,尽皆破天荒地南北奔流!这是革命性的逆流而动!这个动作的特征意义在沟通。如果说,地中海与红海的沟通靠苏伊士运河,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沟通靠巴拿马运河,那么中国五大河川六大省市的沟通靠的是大运河!

这张中国东南水运网的辐射力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催化剂,而且最终意义还突破了国内框架——她向西北深入九州腹地,那座千年帝都的洛阳,与西安同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通过洛阳,运河的人流物流西出阳关,输向法国、荷兰、地中海;而运河另一端则流向古越余杭,在东南沿海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从而使运河人流物流经南海航线直达埃及、意大利,东海航线直达朝鲜、日本诸岛。

大运河担当枢纽,左右逢源,一手牵陆上丝绸之路,一手牵海上丝绸之路,在中亚、西亚、非洲、欧洲之间形成了海外贸易交通线的大循环。从此,丝绸之路的外向型经济从一条线变成了一张网,从平面升为立体,明驼宛马,腾跃奔雷,帆樯舟楫,泊聚如林,东西方交流新纪元的最后珠帘被掀开了!运河流向世界的,是经济,是文明,也是友谊。

大运河——繁荣之本

从开掘运河言,运河是女儿河;从哺育城市言,运河是母亲河。城与河,孰先孰后,称谓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中国,有这样35座名城,无一不是乘坐运河浪花“漂”到运河两岸:有的由河而生,有的依河而建,有的因河而兴,有的凭河而扬。我曾沿运河万里行,当我走进这些城市的日子,我流连于运河遗迹种种,或闸堤,或码头,或桥梁,或粮仓,我好似又见运河上舳舻扬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鱼贯南下,蛮海、闽广、南楚、瓯越之货昼夜北上。

中国大运河在祝贺曼彻斯特大运河给英国带来工业革命、伊利运河使曼哈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同时,也以舟楫便利,以黄金水道聚天下之财,致天下之货,反哺百姓,报答民众,带来商机,捎来富庶,商贾辐辏,廛市云集,将中国沿运河城市推上了工商都会的宝座!

大运河——交融之源

运河的价值不仅是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更是文化的。中国的南北大交流,若以朝代论,鼎盛数南北朝;若以地理论,首功推大运河。

作为多元文化的交融之河,运河就像一支绵亘千里的化学反应大“试管”,将燕京文化、津门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以及舶来的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罗马文化等通通汇入自己的波翻浪涌之中,大碰撞、大分化、大改组、大互补,或逝去,或变形,或升华,或新生,南北对接,雄秀汇合。

35座运河名城,尽管背景不同,各具个性,但皆赖于运河结缘,冶炼出独特的城市风骨,熏陶出独特的民俗风情,若比较其精神,其气质,总能发现相通、相亲,相补、相映,相似、相递,相望、相连,否则,不可能解释为什么明代济宁绰号“小苏州”,清代天津唤作“小扬州”,印度达摩从运河北上中原传佛,中国鉴真从运河东去扶桑弘法,意大利马可·波罗沿运河游记而推介全球。河为城之魂,这里,我们读出了兼容,读出了开放,读出了胸襟。

张卓君 摄

大运河——和谐之脉

自然河流是地球的杰作,人工运河是人类伟力的结晶。

中国大运河的开掘是从对城市利益的关心,对民生的人性关怀出发,从而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对自然的利用,但这绝非征服,绝非破坏,而是顺应,而是融入。她已经作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成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大运河以善的需求对待大自然,大自然也就以美的环境回报了大运河。如果说,阿姆斯特丹运河造就了葱翠、莱茵河收获了清新,那么,中国大运河造就了湿地与沼泽、收获了艄公号子与船上白帆,我家就在岸上住——这就是运河赐予我们的生态空间,我们的绿韵家园。由此,《一条大河波浪宽》成了这个“双节”中国最好声音。

张卓君 摄

大运河——求新之流

在世界运河大家庭中,中国运河最长,是威尼斯运河的45倍;中国运河最老,比莫斯科运河年长2400多岁。千年华夏古运河,这是何等漫长的时间隧道!其间至少经过百代人的挖掘与维护。回溯这条历史长河的源头,我们要向夫差、刘濞、陈登、杨坚、杨广、忽必烈、白英、朱棣、玄烨致敬,要向亿万运河人致敬!与大运河对话,其实是与历史归属感对话,与中国历史丰碑对话。

大运河确实古老,但是,大运河又很年轻,年轻到在江浙、在鲁南,至今往来,舟泊星驰,千里赖通波,那依旧的涛声不啻是运河返老还童的青春搏动!检索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为什么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业已陈迹,而独独运河依然生动地活跃着?密码就在,她虽然是一份文化遗产,但是她是一份不停流淌着的、前行着的、创造着的文化遗产。一代代人的求新求变,令大运河永远不老!这个历史责任如今落到了我们这代人肩上了!

在母亲河已经过了2500岁的时候,热爱她,呵护她,还河于民,造福于民,恐怕是我们将“人”字这一捺写得更为壮美的最好方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