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寻14年,为何关东军没能找到东北油田?日本学者一语道破其原因

石油这个战略资源可以被称为“液体黄金”,尤其是在战争时期,石油更是军事工业的血液,军队的命脉。

小编用句大白话来形容石油的战略意义:谁能够将石油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谁就可以控制所有的国家!虽然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现在的大趋势的确就是这样。众所周知,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各类战略资源都非常匮乏,石油同样如此,小日本更是将石油视为生命。

自古日本就对中国的资源垂涎三尺,二战时期更是不遗余力地入侵咱们中国,他们早已将咱们的无穷宝藏视为囊中之物。在东三省沦陷后,日本将此沃土视为深挖战略资源的突破口,石油更是他们想要得到的最主要的目标。

在1929年,关东军的高层与10多个苏联人就收买了当地人作为向导,他们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骑着20多匹马顺着东清铁路至牡丹江路段的森林地带开始勘探石油的痕迹。

结果,经过了两个来月的不断实地勘察,日本的地质学家徒劳而返,当这个消息传达到日本当局的时候,当局劈头盖脸的骂关东军高层,给你们斥巨资勘探石油,结果都打了水漂,连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发现,之后,日本乃至世界各国都下了定论,中国东北没有石油的存在。

所以,在1966年“铁人”王进喜在登上人民画报时,令世界为之一叹,那些曾经认定中国“贫油”的老外很惊讶地发现,中国竟然“出油了”,中国最大的石油油田竟然诞生了。

据说,在大庆油田出现后,深深地刺激了“那一批”日本人,尤其是关东军当年的勘探队长,竟然因此羞愤难当而自尽。

根据《日本现代史》的记载,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句话:倘若当初我们(指日本人)能够找到那片油田,那么,二战的历史必定会被改写等相关言论,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会对没能在战前勘探出这片油田而始终感到遗恨的原因。

那么,大庆油田是如何“躲过”被日本人发现的厄运呢?曾有学者对此总结了几点:第一,在当时,日本对石油开采钻探的技术学艺不精。

有相关资料记载,日本学者森川清曾教授回忆称:在那个年代,我们(指日本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发现与开采到那片油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在战前我们日本的钻探技术有限,所所钻探的深度仅仅只能达到不到800米的深度,再往下挖,就很难进行作业了。

而在大庆油田的开采时,第一口成功被开采的油井深度就已经达到了1350多米的深度,此时的油层才被发现,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证实了日本学者的论断。

第二,在理论上的偏差(探矿理论)。在那个时候,比较流行“海相结构”理论,即能够盛产石油的区域应该是临近或者靠近大海的地区,而中国地质构造,则主要是以陆相沉积为主,因此,日本,苏联,甚至是美国的一些世界级的地质专家都认为中国这样的地质构造,是属于“贫油国”的范畴。

曾有史实资料记载,有一次关东军的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期间,看到在大庆地区的一片草甸子上的水面漂浮着大片的黑色液体油膜状物,于是,他就将这个情报第一时间汇报到了“满铁当局”,说发现了疑似石油的黑色不明液态物,而得到的回复则是潦草的敷衍:那个地区不具备存在油田的条件。

正是因为关东军高层的不信任,所以连派专家现场勘查都没有,也正是如此,关东军与东北油田擦肩而过。

在1940年的8月,时任日本石油公司调查部部长的大村宣告:不要在满洲浪费时间了,那里不可能存在石油,我们还是将目标指向中国的东南方向寻找油田吧,于是,日本人就彻底打消在中国东北勘探石油的计划了。

对此,日本的地质学者、史学者们也都认为,从理论上来讲并不是不行,而是我们的探矿思想与技术的问题。此外,再加上日军忙于战争,穷于应付,至于对石油的勘探以及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都很捉襟见肘。

在二战时期,日本为了与同盟国争取石油等战略资源,丧心病狂地偷袭了美国珍珠港,致使美国不得不参战,这也加速了日本二战的战败进度。

庆幸!东北的油田最终没有被小日本发现。对此,日本的那些地质学者认为,在除了那些的勘探的范围以及密度不够外,归根结底来说,只能用4个字来总结失败:技术落后,如果再加上个人感情的话,只能怪关东军高层是个“饭桶”。不过,这个时间对于咱们来说,真是一件幸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