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读书多年,我的文化在哪?
很多人都听过三毛关于读书的佳句,大意是曾国藩所说:“人之气质由天生,唯读书可改变”。
气质佳或者气宇轩昂都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两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是知识、见识、阅历、素养、思想、底蕴乃至情怀和操守,不光是个人所凸显出来的整体外貌,同时也是一个人精神内在的真实写照。
读书是非常高级而门槛极低的双重化妆方式,对一个人外在感兴趣,才会想要去了解她的内在”。但是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就是完完整整的你,整体形象包含了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而这种内在和外在就充当了一种独特化妆方式。
当你看到有人用精确的文字概述你的感受或者想法,似有若无的思考如今明明白白的呈现于眼前,你会莫名的惊喜、兴奋,而看到别人为之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你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或者事情原来极其简单。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年书,还是感觉自己没有文化。
看什么书,怎样去看,用什么心态去看,这是一种必要的自我反省方式。读了这么多年书,你读的什么书,不是所有书都是开卷有益,看一辈子玄幻穿越爱情故事文,脑子里想的是莫欺少年穷,逆袭史。
这些书,很难带给你所谓的文化感,真正能将知识渗透进骨子里的。是那些看来特别难读的经典,自然也有它流传百世的道理。
小时候略知世事的年纪,有大把的时间望着窗外发呆。在那个电视剧还没有泛滥的年代,窗外的世界在上演着不插电的现实剧。
楼对面是一栋农村安置房,住户艰难地适应着城市的生活。
在那样的日子里,书是通向外面世界的秘密通道,让人们一头浸泡在现实世界的油盐酱醋中,一头却想象着诗与远方。然而正是从远方世界透过来的点点微光,指引着我们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从小就把四大名著全部读完,或者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但如今重新阅读,相信体验和感受会完全不同于当年。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那么读书多不如读书精。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是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读书读得通透的缘故,不然,论语在我们看来,也就是论语,并无益处。所以,读书的质量和读书的数量同等重要,会读书有时候比读书多来得更实际。
有的人书读的不少却成为咸亨酒店书茴香豆的孔乙己,有的人看一本书却改变命运成为中国的商业大亨,双11让你兴致满满,钱包掏空,然后破口大骂........
孔乙己
再者,心态是种奇妙的东西。
有人会觉得读书是种消遣,从而获得的是读书的乐趣。
有人觉得读书是一种求知,这是一种积累,张口闭口就是诸子百家,楚辞诗经。
最后一种读书是为了得到一种感悟,厚厚的一本书,也许就只是在讲一个道理,读懂后就是豁然开朗,受益终生。
文化感,大概多源于第三种,第一种是乐趣,第二种是知识,第三种是感悟。感悟后的道理转而会变成一种修养,融入自身,进而妙语出口成章,文化感十足。
好书多是润物细无声的,读,思考,融合。慢慢的,你也会变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有文化的人。
海峡文摘 | 沉浸悦读,静心悟道
来源:佳艺轩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