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大师去世,曾花7年时间在日本建造了一处神秘的桃花源
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7岁时前往美国学习建筑。他先后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贝聿铭在50年代成立建筑公司,1990年退休,1993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在长达70的职业生涯中,融合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贝聿铭的代表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日本美秀美术馆、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等。
贝聿铭留给日本的建筑设计——美秀美术馆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
日本滋贺县的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是现代主义建筑名家贝聿铭在日本留下的一个桃花源,坐落于滋贺县信乐町的原始保护林。
美秀美术馆的设计
美秀美术馆的选址和抵达方式,均是贝聿铭刻意为之。
1991年,在亲自考察过信乐町的山林后,贝聿铭圈出了一座没有公路抵达的山头。
当贝聿铭站在这片山谷时才不禁感叹:这里就是桃花源。“就仿佛是人们偶然闯入了美术馆,这里就像是世外桃源。”
委托他建造美术馆的小山美秀子(1910-2003)表示疑虑:是否应该在交通更方便的地方建造?
他讲了晋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美术馆就是藏在深山里的乌托邦。
深谙中国古典文化的小山美秀子当即理解了贝聿铭的构思,欣然接受。
于是,贝聿铭修了200米的隧道和120米的吊桥连通两座山,既不破坏山谷自然环境,又巧妙实现了桃花源的意境。
美术馆是这座山上(桃谷)唯一的建筑,隧道和吊桥是抵达的唯一路径,极目四望,不见人间烟火。
美术馆对于自然光线和室外风景运用得如此巧妙,访客如果不看建筑图纸和鸟瞰照片,大概不会意识到,多达80%的建筑实际位于地下。
按日本环境保护的规定,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建筑,露出地面部分不得超过13米,因此,美术馆整体的80%都埋设在地下。
如此,倒是更有了几分遁世的意味。
据说,当年运走的地下山体大概有十万辆卡车之重,美术馆完工后又人工将原本搬迁的植被再一棵棵还原。
贝聿铭说,这是为了完成对自然的承诺。
在经过隧道之前,有一段樱花林道。
四月上中旬正是该地的赏樱时节。樱花开遍摇曳着大片大片的粉色花海,落英缤纷。
由于隧道的建造材料是金属,在自然光的反射下樱花的粉色便会映入隧道,呈现绝美盛况。
隧道绵长,行至出口处更能使人们恍然间体会到“桃花源”的感觉。
隧道后是吊桥,然后便是美术馆正厅。
传统日式设计的路灯和松树,增添了美术馆入口的时代感。
整个美术馆的构建都是外形崭新的铝制框架及玻璃天幕,构建以几何造型。
正厅入口处的玻璃门被设计成了圆弧形窗式,被称为「梦之扉」,目的是体现自然与建筑物的亲和力。
馆厅内与厅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让光线来作设计”
贝聿铭:「我深深相信,光线正是一座建筑成功与否的关键。」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无论是卢浮宫金字塔还他故乡的苏州博物馆,光与空间的结合让他的作品空间变化万端。
在美秀术馆,玻璃与天窗无处不在。
24小时变换的光线透过各个角度的玻璃,落入美术馆,每一分钟、每个四季都变幻出不同的美妙光景。
整体墙壁是米白色石灰岩,让空间如同远方群山连成一体般开阔。
抬头看,屋顶整体的立体框架结构是典型的贝聿铭风格,以三角形的简单几何学组合而成,由此在空间“束缚”之下,诞生出了更为广大的空间。
在美秀,无论如何移动,都像在园林中“移步换景”。
这项耗时7年,耗费2.5亿美元的工程当然不可能由贝聿铭一个人全盘设计,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也有参与其中。
据曾经协助贝聿铭设计的佐藤修先生回忆,当时日方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体现贝聿铭的意图,光是描绘细节的图纸就有上千张。
东晋那位误入桃花源的游人入乡随俗,应该遵守当地的规矩,“不足为外人道也”。
美秀美术馆这座现代“桃花园”也有自己的一些小规矩——游览车必须全部是白色;隧道只许人行;碰上了下雨天,访客必须到接待处领取规定颜色的伞。大概是因为访客自己携带的伞会扰乱整体颜色美感吧。
这些小细节体现了设计者和主人对艺术美感的高要求。
「我肯定来这里的人将会明白,我是有意识地令此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
美秀美术馆的馆藏精品
美秀美术馆令人着迷的不只是花和建筑,还有最值得细看的重量级艺术品馆藏——其总数约3000件,馆藏艺术精品分别来自罗马、伊朗和埃及等国,汇集日本美术,以及各种佛教艺术品,更不乏一流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日本最大的一个私立美术馆。
它们都来自创办人小山美秀子(Koyama Mihoko)的收藏。
美秀子是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继承人,日本最富裕的女性之一,同时也是神慈秀明会的领袖。她一生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古代艺术品,并且想为此建造一座最美的美术馆,向世人呈现“美的世界”。
她的导师——哲学家冈田茂吉说:“真正的文明世界,换言之即为‘美的世界’,也就是‘艺术的世界’。”
美秀子与贝聿铭于1987年结识。两年后贝聿铭在卢浮宫前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打动了美秀子,因此决定将这个“美的世界”委托给贝聿铭设计。
贝聿铭在一次访谈中回忆到:
“那是1988年,我已经决定不再接大项目了,只是有选择地接一些小项目。而这一系列小项目中的第一个,就是神田美苑的钟楼。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继承人小山美秀子夫人,也就是神慈秀明会的领袖,当时十分活跃。多年来,她收藏了众多的中日艺术品,因此想建一座小型美术馆来展示这些东方艺术珍品。我对于这个构想也很感兴趣。”
贝聿铭手稿
目前,日本到古代近东的馆藏已有约3000件,其中250-500件作为常设展品公开展出,每年还有定期的春/夏/秋/冬季特别展。
中国古代艺术在MIHO美术馆占有重要一席
如南北朝时期用白色大理石刻成的棺床屏风,也有唐朝女俑、伎乐俑、北齐奏乐天人像、球形香炉、青铜器等。
当年美秀子女士购买艺术品常常一掷千金,甚至曾创下中国文物的相关世界纪录。
如今藏于美秀美术馆的中国青铜器和金银器,大多来自河南洛阳金村。那里曾是东周王室墓地所在,出土器物规格极高。
遗憾的是,当时金村出土文物大多被卖到了海外,如今分散藏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法国巴黎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等。
1995年,美秀美术馆曾巨资购得一件来自山东省的东魏·蝉冠菩萨立像,却在后来得知这件文物原是在1976年出土于龙华寺遗址后被倒卖至英国文物市场。
中日双方交涉后,美秀美术馆答应无偿归还这件立像。佛像回国后入藏山东博物馆。
因美术馆也是善意购买,中方答应每隔五年将这一文物送回美秀展出。
东魏·蝉冠菩萨立像
大多数日本房屋的设计理念延续了贝聿铭先生在美秀博物馆设计理念中所追求的自然体现、人性,建筑服务于人。
去日本若无机会到访美秀美术馆 ,也可在东京街头感受日本建筑。
愿贝聿铭大师一路走好,天堂也有光,感谢您为人间留下的艺术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