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山水》技法解析 之 卷云皴探真
中国画皴法名称的确定,有的与笔法笔意相关,如大斧劈、小斧劈、刮铁;有的以自身笔痕墨迹的形态为主要依据,如长披麻、短披麻、牛毛、雨点、豆瓣、折带、乱麻、乱柴、钉头鼠尾;还有的与该皴法所描绘山石的形态关联在一起,比如卷云(又称云头)、骷髅(又称鬼脸)等等。
卷云皴是李成、郭熙画派的招牌语言,由李成首创,郭熙丰富完善。卷云皴大多由屈曲的笔线和形态富有变化的皴纹构成,所描绘的山石,确实活像云朵一样,随着峰峦整体态势的变化而变幻,云卷云舒之间,充满了音乐般的律动,与方直峻拔铿锵的斧劈之美相比较,别有一番风情。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局部
阐释卷云皴的画法,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人们在议论它时,往往也各有所指。中国画文论之中的卷云皴概念,基本上是“象形论”的产物,大凡山石造型像云头的,就称之为“卷云皴”(也称为云头皴),如此定义,虽然言之有(一定程度的)理,并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或者说,其释义一直停留在浅表层次。因为大家都忽略了李成郭熙及其继承者所作的卷云之中,那云涌峰浮、波澜壮阔的笔意和气象。
以“象形”为依据的卷云皴,比较典型的当属《芥子园画传》一类书刊中的卷云皴图例,是用披麻皴画出来的,属于南宗状态,与李成郭熙卷云皴的风神韵致,大不相同。顺便说一句,《芥子园画传》所介绍的李唐、马远、夏圭的大小斧劈也都与原创风貌大相径庭。
李成郭熙的“卷云山”,是具有审美高格的意象。与此相关联,其笔墨具有很强的写意性。是以形写意,重在风骨风神韵致和气象的生发。
李、郭画派卷云皴的基本画法如下:山石的轮廓和结构线,用屈曲的笔线勾勒(李成的笔线细劲一些,郭熙的笔线较为粗放朴茂,变化也较多)。请注意,虽然大多为曲线,但骨力遒劲,并不柔软。轮廓线和重要结构线用笔爽健肯定,一般情况下都很突出,多数一笔完成,偶尔用复笔作为辅助,较次要的结构线则多与皴纹密切配合,有时浑融在一起。
皴纹的用笔及笔触形象则变化多端,侧锋、侧卧旋揉、点厾以及中侧之间的拖皴并用,形态变化自然,多顺应屈曲之结构而呈圆弧状,因势利导、就迹成形。
用墨灵动不拘,大体上是泼墨(勾、皴、染、点一遍完成)为主,积墨为辅。笔线与皴纹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淡墨和中间层次的墨色处理尤需审慎,否则,难得恍惚迷离、“石如云动”之妙。
卷云皴法,还有以下两种变化:一是“芥子园”方式,很简单,用披麻皴的笔法——以中锋或侧锋抑或中、侧相间的笔法先勾勒出云朵般的山石形体轮廓,有时也顺笔勾些结构线,接着用大体相同的笔法皴出麻披之类的线条,辅之以干笔的擦,然后点苔,最后染墨及颜色。其中的皴、擦、点、染,多以积墨法反复为之,可望产生浑厚苍茫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反复积累过程中,笔痕墨迹不要机械地重叠,轮廓与结构线条的提醒,更要避免这种导致僵滞的叠加。
第二种变化与南宗的披麻积墨正相反,在我的师祖陈少梅和恩师孙天牧笔下,一变李成郭熙的泼墨为主积墨为辅法式而为纯粹的泼墨,即:勾皴染点、干湿浓淡一遍完成。
孙天牧 观瀑图 局部
孙天牧 双松图 局部
从笔墨结构上看,这种方式与大斧劈皴完全一致。用于轮廓和结构线勾勒的笔线、皴法以及点染等等,水乳交融,甚至有时不分你我;泼墨破墨乃至积墨碰撞接应,随机变化,“笔”与“墨”契合无间相依为命,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与大斧劈皴一样,如此这般的表现,离不开高超的笔墨技巧,而就皴笔而言,旋揉与侧卧等诸多笔法的通力合作,显然比之于大斧劈,又要困难一些了。
从视觉感觉上看,两者虽然都用泼墨、勾皴染点一遍完成,都具有淋漓浑融而又爽快清旷意趣,从而成为北宗笔墨家族的重要成员,但一曲一直、一方一圆,性格及审美意趣有明显的区别,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得北宗的泼墨大戏,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