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人要黥面?为何杨家将、岳飞的脸上无刺字?他们违规了吗?

最近,在翻看网络上关于宋朝军事历史方面的评论时,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的军人全部是要在脸上刺字,即黥面,认为宋朝之所以对异族屡战屡败,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识别方法是军人士气不高的主因之一,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黥面本是一种从上古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种刑罚,而在军队中大规模使用,始于唐末军阀混战时期,被各个军阀势力用来防止军中士兵逃亡,《宋史·兵七》中记载:

召募之制 起于府卫之废。唐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是为长征之兵。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然后黵面,赐以缗钱、衣履而隶诸籍。

最早是朱温采取这种方法,因效果不错,随即被其他军阀势力有样学样,至少在五代军阀混战时期,士兵黥面非常普遍,那么,宋朝开国后,延续了唐末募兵制和选取优质兵员的方法,是否也延续了黥面这种管制军人的方法?

其实宋朝并没有在军队中明确规定有黥面制度,这是一种误解。朱温在军队中使用这种管制方法的主因是害怕军士大规模逃亡,而宋朝虽然压制武人,但在宋朝当兵,获得的待遇要好过很多行业,早期并不用担心军人有大规模逃亡的隐患。

宋朝的军队是相对稳定的,且宋朝每年都在大规模招收流民和失地农民从军,进了军队,就不用担心吃不饱饭,谁会没事逃跑啊,至少从宋太祖开国,一直到宋徽宗执政之前,都是如此。

或许宋朝开国初期,因为招收或招降了很多割据政权的士兵,他们的脸上有刺字,但开国后从民间用正式渠道招募的士兵,是不用在脸上刺字的。

宋朝还有很多勋贵家族和将门世家,他们的家族中人世代担任武职,包括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那一帮子勋贵,还包括杨家将、种家将、折家将这样的将门。

这些家族虽然被文官集团压制,但也是位高权重,他们的子弟从军,怎么可能受黥面的侮辱?除非是为了展现忠君爱国之心而主动为之,这个在宋朝是有范例的。

还有一点就是,宋朝不像明朝,明朝的军户世世代代都只能是军户,只能当兵吃饷,而宋朝的军籍是可以改变的,你有本事还可以去考科举,脸上刺了字,换了行业后怎么办?

所以,宋朝根本没有在士兵脸上刺字的硬性规定,就以大家熟知的《水浒传》举例,作为职业军人的林冲,他脸上的刺字,是在被陷害发配后,成为配军后才有的。

而鲁智深、花荣、秦明、关胜这些没有犯罪,或犯罪后没有被抓判刑的职业军人,脸上全部没有刺字,这足以证明,宋朝没有强行在军人脸上刺字的规定。

但宋朝军人刺字或黥面的现象又非常普遍,以至于大家认为在宋朝当兵就必须有这一道手续,不过,刺字或许是有硬性规定,黥面却不是普遍现象,而现在的误解就是,把刺字当成了黥面。

刺字和黥面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宋朝军队的刺字不一定是在脸上,可以是在手背、肩上,或身体的其它部位,目的是为了识别军人所在部队的番号,就像现代军人军服肩章上的部队番号一样,就如《宋史·兵七》中的这一则记载:

建炎初......神武右军统制张俊言:“牙军多召集乌合之众,拟上等改刺胜捷,次等刺振华、振武,庶得部分归一训练为便。”

从张俊的说法中就能清楚的知道,刺字就是军号或番号,如上面说的胜捷、振华、振武等军,这种做法还能防止军队将领互相之间挖墙脚。即使是刺字,也并非所有的军人强行刺字,否则,就不会有宋徽宗时期才制定的这一条法令:

政和五年,立钱监兵匠逃走刺手背法。

黥面虽然也在相当一部分的军人脸上出现,可同样不是硬性规定,而是有一定条件,或特殊情况下才出现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来源渠道或出现原因:

一:降兵‍

开宝七年,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部下及江南水军凡千三十九人,并黥面隶籍,以归化、归圣为额。

这是《宋史·兵一》中的一则记载,是宋太祖开宝七年时,南唐灭亡的前一年,宋朝将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和他的部下单独组成归化军、归圣军,并在脸上刺字。

李从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弟弟,当时是因为来宋朝朝贡,被赵匡胤给扣住了,不让他回去,然后用黥面的方式把他纳入到宋军的管理体系中来。

而给李从善及其部下黥面的原因很简单,首先就是防止他们逃亡,毕竟是强迫性质的,其次是打击南唐的士气,国主的弟弟都被黥面了,南唐能好受?

并且,宋朝开国以后,征战不停,即使在澶渊之盟后,也常年跟西夏、以及部分吐蕃部族在打仗,抓获的俘虏或降兵不会少,其中很多都送入军队继续当兵,对这一来源的军人,就会用黥面的方式,防止他们逃亡。

二:配军‍

配军就是因犯罪发配戍边的军卒,他们在犯罪之前,不一定是军人,各行各业都有,还是以《水浒传》为例,林冲在发配之前是军人,宋江是吏员,武松是警察,杨志是失业青年,刺配后就全是军卒。

宋朝的犯罪分子也不是全部都需要刺配,基本上是达不到死刑标准的重刑犯才会刺配,以《宋史·刑法》中记载的一条法规为例:

令窃盗满十贯者,奏裁;七贯,决杖、黥面、隶牢城;五贯,配役三年,三贯,二年,一贯,一年。

盗窃犯想黥面也得偷盗的钱财达到七贯才行,七贯以下就不用黥面了,不够资格。至于其余的犯罪事例中,林冲是误入军事机密重地白虎堂,宋江、武松是激情杀人,都够资格了。

当配军是属于服刑,去的地方也大多是穷乡僻壤,生活艰苦,为防止他们逃亡,所以黥面。宋朝最著名的配军是“面涅将军”狄青,他十六岁帮兄长顶罪,成为一名光荣的黥面配军,到边疆从军。

此后在军队中崛起,一生征战,战功无数,当上枢密使后,宋仁宗希望他能用药水洗掉脸上的刺字,他拒绝了,心气很高,但很不智,本来文官集团就看他不顺眼,每天上朝看着个黥面之人站在他们前面,就更生气了,不整他整谁?

三:忠君爱国,主动黥面‍‍‍

宋初的名将呼延赞就曾主动把包括面部在内的全身上下都刺上“赤心杀契丹”五个字,以显示对朝廷的忠心和杀敌的决心,而且,要求全家的男子,包括家仆和他的儿子们也全部至少要在脸上刺上这五个字。

南北宋更迭之际,由抗金名将王彦指挥的抗金武装也有在脸上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八个字的习惯,并因此得名“八字军”,该部鼎盛时期有多达十多万军士,人人脸上刺字,给黥面军人贡献了不少数量。

《宋史·兵四》中还有一则记载,说的是宋仁宗时期,陕西有个地方的老百姓不愿意种田和服徭役,于是大批青年“自黥刺为保捷”,自己组建了一支“保捷军”,当然,这肯定是当地军方配合实行的。

当兵吃军饷了,也就不用种地和交税了,于是,他们就把家中的田地全卖了,谁买了他们的田产就让谁去服徭役和交税,导致当地最后只剩下3000户农户。地方上主政的文官不干了,老百姓都变成军人,谁去种田?地方上的税收怎么办?

为此,地方官还专门上奏宋仁宗,请求撤销该部队,这支军队到宋英宗治平元年被撤销番号,这些农转军的军人自己黥面,在脸上刺上番号,为的是强行坐实军人的身份。

四:强行招募‍

宋朝一直有招募流民、失地农民为厢军的惯例,实际上就是耗费军饷养活这些没有工作的百姓,北宋初期和中期,他们当兵后的待遇能得到基本保障,所以,没有什么逃兵。

但到北宋后期,“三冗”现象严重,国家财政吃紧,再加上常见的腐败,厢军的基本生活待遇开始得不到保障,于是,开始出现大量逃兵。

且因为北宋的军人待遇越到后期越低下,还经常被军官或权贵压榨,连禁军也开始出现逃兵,主动当兵的更是越来越少,因此,部分地区为补充缺额,开始抓壮丁当兵,为防止逃亡,强行给他们在脸上刺字。

《宋史·兵七》中记载,宋徽宗宣和四年正月,两浙路的官员上奏,说有几个州县兵力不足,请求招募五千人为禁军,而当地采取的招募办法就是拉壮丁,为造成事实而强行刺涅,结果,被看不过去的官员上告:

窃闻道路汹汹相怖,云诸军捉人刺涅以补阙额,率数人驱一壮夫,且曳且殴,百姓叫呼,或啮指求免。日者,金明池人大和会,忽遮门大索,但长身少年,牵之而去,云‘充军’。致卖蔬茹者不敢入城,行旅市人下逮奴隶,皆避藏恐惧,事骇见闻。

宋徽宗虽然听从建议,下令禁止抓壮丁式的募兵,但这种现象因士兵待遇的降低和得不到尊重,没多少人主动参军,将领们为保证军队人数足额,只能继续抓壮丁,在当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宋钦宗继位后,也曾专门为此下禁止令:

靖康二年四月,诏:“访闻诸处溃散军人啸聚作过,将百姓强刺充军,驱虏随行使唤,遇敌使前,害枉良民。其令有司榜谕:被虏强刺之人许以自陈,给据各令归业。愿充军者,随等杖刺填禁、厢军,依条支给例物。”

不过,宋钦宗也无法督促解决此事了,在他下达这个诏令的当月,金兵就进入汴京,北宋灭亡,要是宋钦宗和宋徽宗能早知道自己悲惨的结局,估计就会无比重视军人的待遇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可为时已晚。

由以上叙述和分析可知,宋朝的军人不需要人人黥面,刺字比较普遍,也仅仅只是为了识别番号所用,而且,刺字不需要在脸上。黥面军人的主要来源是降兵、配军和逃兵。如果不是北宋的军人待遇到晚期越来越低下,兵士大量逃亡,而青壮年又拒绝参军的话,逃兵这个黥面士兵的来源都可以去除。

至于如呼延赞、八字军和保捷军那样的主动黥面行为,属于少数现象,岳飞也只是在背上刺字,大多数军人还是要面子的,特别是军人世家和勋贵家族,黥他们的面试试?到南宋时,需要军人卖命了,军人地位稍许有些提高,除非主动性质,黥面就更不需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