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如何判断是否出现脑震荡?

喜欢足球的人都知道

“头球”是英式足球中是一个重要的动作

但你知道它有什么风险吗?

帅气的来个头球

小心脑震荡哦

经常用头顶球的运动员

比不用头顶球的运动员

发生类似脑震荡症状的风险更高

那么
到底什么是脑震荡?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熟悉又陌生的脑震荡
什么是脑震荡?

脑震荡(concussion)是非穿透性生物力学导致,影像学无异常表现,但病理生理过程影响大脑并导致脑功能改变。轻度颅脑损伤(mTBI)之所以被称作轻度,是因为它不会有生命危险。脑震荡属于轻度颅脑损伤的一种,被称作“寂静的损伤”。

脑震荡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大脑由柔软多脂的组织组成,像果冻一样很粘稠,由众多的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是又以树突和轴突的形式相互连接的,类似于电线一样。脑部受到外力作用,那一瞬间的力量,会使得部分神经元的轴突断裂,神经元轴突回缩。而这种改变,往往在CT影像上很难表现出来。新型核磁共振技术,如弥散张量成像(DTI),可用于监测轴突完整性,但对脑震荡轴突损伤诊断的灵敏度不高。

脑震荡如何诊断?

其实,目前关于脑震荡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我国神经外科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如下↓

脑震荡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轻度意识障碍,昏迷时间小于30分钟;

患者有近事遗忘或称为逆行性遗忘;

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疲劳等,有时可合并呕吐;

神经系统多无阳性表现;

腰椎穿刺和CT检查无异常发现。

脑震荡有什么临床表现?

脑震荡患者临床上可能表现为↓

生理 :头疼、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复视、闪光、平衡障碍、声光过敏、耳鸣、眩晕

精神:疲劳、嗜睡、入睡困难、烦躁、抑郁、焦虑

认知 :迟钝、迷蒙、注意力不集中...

脑震荡主要症状表现为伤后即刻出现定向障碍或者意识障碍,伤后24h内出现平衡功能缺失,伤后48h内出现反应迟钝及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减退。

另外, 引起脑震荡的外力作用于头部后产生的脑干症状如意识不清、昏迷等通常比较短暂, 一般不超过30min,并伴有出汗、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 体检可见呼吸浅慢、血压下降、心率迟缓、肌张力弱、生理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脑震荡到底有多严重?

大部分病人遭受轻度颅脑损伤(mTBI)后,多半能在3个月以内恢复,但是有一小部分,约占1/3左右,症状会持续超过6个月。尽管很多脑震荡的病人都完全恢复了,但是脑震荡的影响可能非常严重,有时会伴随病人一生。脑震荡会影响个人的反应时间,记忆力,平衡力以及计划执行力。

脑震荡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既往有脑震荡病史,以后受伤发生脑震荡的风险增大;

自行车、行人、机动车事故中多见;

战斗的士兵;

受虐待的人;

坠落事故;

激烈的运动,比如拳击等。

脑震荡如何治疗?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会导致一个长期的改变,包括癫痫和神经功能退行性改变。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风险升高,并有可能发生慢性创伤性脑病。每一次脑震荡都是独特存在的,应该个体化的去治疗对待。

治疗方法如下↓

病情轻者,休息,静养,避免颠簸头部的运动。

病情较重者,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比如胞二磷胆碱,可促进卵磷脂合成,有防治脑水肿和脑肿胀的效果,促进病人清醒。另外口服中成药物,也有一定帮助。

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短暂记忆丧失,会向周围的人反复问同一个问题,严重的甚至持续24小时之久,这类患者一定要留院观察,必要时营养神经治疗,避免留下后遗症。

重复发生的脑震荡会导致一连串可怕的后果,诸如抑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期延长、大脑电生理学的改变、慢性创伤性脑病(CTE,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等。其中,最严重的当属慢性创伤性脑病(CTE)。CTE患者到三十几到四十几岁,会出现情绪和行为反复,以及思考和记忆力障碍,在一些情况下,会导致失智症。

我们的大脑并非坚不可摧

它们需要我们的保护

受伤时需要我们帮助它们消除伤害

参考文献

[1]赵继宗.神经外科手册[M].8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14.

[2]吴海霞, 张维, 郝锋丽.早期药物治疗对脑震荡患者伤后症状群的影响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23) :50-52

[3] 蔡佩浩, 沈知彼, 邱锋, 等.安宫牛黄丸对脑震荡后记忆力下降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 46 (6) :62-63

[4] Zachary Robert Patterson,  Matthew R Holahan. UNDERSTANDING THE NEUROINFLAMMATORY RESPONSE FOLLOWING CONCUSSION TO DEVELOP TREATMENT STRATEGIES. 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 2012, 6

[5]Bigler Erin D. Neuropsycholog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of persistent post-concussive syndrom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8, 14(1):1-22.

本文作者

郑 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

指导专家

徐 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编辑:范伟娟 胡敏珍

审核:赵丽萍

图片来源:网络 如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