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的分类与鉴别,看看家里有没有,值钱呢
佛像中有一种鎏金工艺,多用于铜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在流传的过程中,‘金身’已成为佛像的标准特征,而铜的颜色和金子差不多,虽然会因为纯度不同促销紫红、金黄 色等,但是相对其他材质,铜更接近金色,因而在给佛像塑造金身的时候,都会用到铜。不过,因为铜会氧化且纯度不同会导致佛像变色,所以,为了让佛像保持色泽,会给铜佛像进行鎏金,以保持佛身长久不坏,持久永恒,这也是尼泊尔匠人制作金铜鎏金佛像的必要环节。
尼泊尔的铜鎏金佛像,是用青铜作为胎体,制作成型后表面鎏金。在国内,铜鎏金佛像最早开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延续至今。
内陆佛像与西藏本土制佛像的显著区别是衣着的处理手法。内陆佛像不太喜欢躯体过分显露的薄透衣着,所谓印度萨尔那特式基本不刻画衣纹的造像多数是西藏造的。内陆造像热衷于刻画佛像的大衣衣褶的转折起伏,立体感较强。菩萨虽然袒上身,但璎珞、项饰等装身具丰富繁琐,又有帔帛搭于双肩,于肩部曲卷而下,织物的轻薄质感表达很充分。尤其是下着的裙,纹褶生动,转折自如,颇为飘逸潇洒。而西藏佛像由于受尼泊尔影响,且远承印度的萨尔那特遗风,故大衣和裙喜用薄透手法,袒右肩式大衣,仅在胸部浅浅地刻划一道边缘线以示大衣的存在,大裙紧靠莲座的特征较为明显。永宣的莲座均较低矮,束腰部内收,夹角成锐角,上下有二层莲珠纹。上层莲瓣较短,下层莲瓣长,表层莲瓣之间露出下层的莲瓣一角。永宣的莲瓣形和乾隆的莲瓣相较可明显看出,永宣的莲瓣细长秀美,生动挺拔,几乎有如菊花瓣,而乾隆时的莲瓣工整呆板,叶片宽肥。永乐佛座与宣德佛座相较,永乐的莲瓣更为优美清瘦,莲瓣的内缘纹饰很饱满,尖 端部上卷成三颗圆珠状。宣德的莲瓣则相对显宽阔、端庄,而遒劲俊逸不足,内缘纹饰尖 端上卷成卷草或象鼻状。
据相关资料表明,明代藏传金铜佛像的兴起推动了整个汉地金铜造像的发展,而汉地雕塑中大型金铜佛却较少。
随着近几年佳士得 苏富比等众多大型拍卖会上,中国的佛像一直受到广大收藏家的大势追捧。其价值也是逐年递增!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近几年拍卖行成 交的一些佛像。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