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共生_浮床水稻种植技术探索

_金建荣

生态浮床运用无土栽培等技术,目前以种植水生植物为主体,来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主要用于处理城市、农村的水体污染或美化环境,但存在着投入大、维护成本高等问题。稻鳖共生——浮床水稻种植模式是以稻鳖共生模式为基础,通过在稻鳖共生田块中配置越冬坑,在越冬坑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浮板用于种植水稻,既解决越冬池塘中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又能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是稻渔综合种养重要延伸模式。我公司在浙江杭州桐庐县稻鳖共生基地开展了浮床水稻种植技术探索,取得了一定实效。总结介绍如下,以供稻渔综合种养或池塘水产养殖业主借鉴。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9年5月1日~2020年1月31日,试验在浙江杭州桐庐县粮食功能区杭州昊琳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稻鳖综合种养基地进行,试验面积108亩。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无污染。

(二)试验方法

1.稻田改造

(1)坑沟开挖

沿进水渠方向开挖长方形越冬坑一列17个,平均单个面积339m 2 ,总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8%,即5763m 2 。坑深100cm左右,四周直接用混凝土立模现浇,三边堤坝高120cm(含防逃墙),靠稻田的一边作矮墙高100cm,越冬坑四边压檐10cm作防逃,矮墙侧用铁皮做一道活络挡墙使之与另三面同高。越冬坑间预留宽350cm的农机通道上下各2条,便于机械设备作业。同时在越冬坑进水口一侧使用PVC管设一长3m、宽2m长方形浮式投料框,一般每个越冬坑设一个。另外,在距越冬坑1m处的田块中,挖一条深60cm~80cm、宽1m左右的深沟,沟底低于越冬坑。同时,沿深沟垂直方向,每3亩~5亩挖一条深25cm、宽20cm~30cm的浅沟。保证越冬坑的水能按需到达相应的田块,鳖在种稻期间拿开铁皮活动挡板即能进入田块;且在水稻搁田时,鳖能有暂避场所。沟面积不超过稻渔共生总面积2%。详见图1。

(2)防逃防盗设施

在 整 个 稻 田 种 养 区 域 四 周 浇注高50cm混凝土墙做防逃,其中15cm~20cm埋入土层,每2m间距用直径33mm镀锌钢管做立柱,中间用钢丝网做防盗网,并根据田块大小在适当位置安装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管理,既防逃又防盗。

(3)进排水系统

进水口设在进水渠与越冬坑连接处,排水口设在与进水口对角的坑底,在与深沟底连接处预埋PVC管和接头,便于越冬坑水位的控制和排放。稻田共生田块中的排水管预埋在浅水沟末端,可排入其它的水稻田块再次使用。

2.浮床水稻种植

(1)浮床选择

选 用 高 密 度 聚 乙 烯 环 保 材料 制 作 的 生 态 浮 床 , 单 块 规 格 为100cm×50cm,种植孔8个。每四块一列按越冬坑长度组装后备用。

(2)品种选择与栽种

选择抗病力、抗倒伏、分穗强,秸秆粗大且相对矮化水稻品种,同时口感符合本地消费者喜爱的香、糯、滑、亮等特点。本试验选用的品种与稻鳖共生区种植的品种相同,为“甬优15”。5月3日,采取叠盘暗出苗技术进行育苗,待秧苗出苗整齐再将苗盘放置至育苗田培育,待秧苗高15cm时,依次人工移栽到浮床种植杯中,每杯5株~8株。

图1 稻田改造示意图

1.进水渠道;2.池塘空闲区块;3.深水沟;4.浅水沟;5.大区块共生区;6.浮岛;

7.通道;21.进水管;22.饲料投喂框;24.防逃隘口

(3)浮床放置

浮床纵向横向每3m种植杯留一空,待秧苗全部定植后,用竹桩穿过留空的种植孔定位于坑底,竹桩高出水平面1.5m,保证浮床可以根据水位高低自行调节高度。将浮床连接成一体,定位于越冬坑距进水口边3m、距其它三边2m的区域内,浮床总面积占该越冬坑面积50%左右。

3.稻鳖共生区播种

大田选用“甬优15”,5月中旬播种育秧,6月初插秧,按植距40cm,行距30cm进行机插,亩插秧5500丛左右。

4.中华鳖选择与放养

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健康日本品系中华鳖种。放养前越冬坑、沟需用生石灰消毒,4月底将经露天池塘培育的规格为550g/只~650g/只生态鳖种200只/亩放养在越冬坑中集中驯养。6月中旬,待稻鳖共生区稻秧机插返青,追肥并轻搁田后,加高水位,使越冬坑水平面与田面平,拉开越冬坑活动挡板,让鳖自行爬入水稻种植区域进入稻鳖共生期。

5.种养管理

(1)浮床水稻日常管理

一是施肥,水稻移栽后一周,少量补充氮肥,保证秧苗全部返青。中后期无需施肥。二是防护,水稻秸秆长到100cm左右时,用软绳将竹桩在水面上80cm处捆扎连成一体,防止天气骤变水稻倒伏或者大风吹动刮伤稻杆,保证水稻产量。三是水位控制,浮床水位根据越冬坑水位自行调节,越冬坑水位通过预埋的PVC管溢水口调节,并通过微流水控制水质,为稻鳖共生区提供肥水。四是绿色防控,浮床定位的竹竿上每300cm挂黄板一片进行诱虫,同时在田埂空闲地块夏季种植芝麻、黄豆;冬季种植油菜,利用蜜蜂采蜜进行绿色防控。五是防鸟,浮床水稻后期,在鳖料投喂后一个小时,增开驱鸟器进行驱鸟。

(2)中华鳖日常管理

一是投饲管理,选用中华鳖配合膨化饲料。放养后10天左右的晴好天气,在投料框内投喂少量膨化鳖料,训练其定点、定时觅食习惯。正常摄食后,以“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七分饱”为原则,一般投饲量控制在投喂后1h食完,并根据天气和鳖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越冬坑套养部分螺蛳充当活饵。二是巡塘管理,每日巡塘3次。观察鳖吃食情况;观察进、出隘水口微流水情况,保持越冬池塘水位稳定、水质稳定;做好防逃设施检查。三是病害防治,及时清理残饵,定期消毒和改水,以防为主。

(3)稻鳖共生区管理

一是施肥,插秧前,亩施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各20kg作为基肥。插秧后7天使用菜籽饼20kg/亩加尿素10kg/亩全田浅水位撒匀,自然晒干最佳。插秧后20天使用氯化钾10kg/亩追肥。二是水位控制,插秧后前期以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水层不超过3cm~4cm。分 蘖 后 , 逐 步 提 高 水 位 并 保 持 在10cm~15cm。8月中旬后以灌满深水为主,防治稻飞虱等病害。三是烤田,9月后逐步排水烤田,将水缓缓放出,利用鳖的趋水性爬入沟内或越冬坑内。四是绿色防控,每30亩左右安装一台诱虫灯,在田埂空闲地种植芝麻、黄豆等进行生物防控,同时利用鳖在田间爬动除草,撞击秸秆,吃虫、防虫。

表1 稻鳖共生—浮床种稻产出情况表

注:稻鳖共生水稻亩产量683.4kg、浮床水稻亩产量601kg、商品鳖放养200只/亩、规格 0.6kg/只、上市规格0.95k

6.产品收获

(1)浮床水稻收割:10月中旬稻穗成熟后,人工拔除竹桩,依次将浮床拉近靠堤坝边进行人工收割作业,集中机械脱粒,使用烘干机统一烘干、加工、仓储。

(2)稻鳖共生区水稻收割: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用机械化收割、烘干、加工、仓储。

(3)鳖的捕捞:浮床水稻收割期间适当降低越冬坑水位,确保大田回来的鳖只进不出,10月底重新安装铝塑板,拦截越冬坑与稻田通道。水稻收割后,将大田中剩余商品鳖人工抓捕至越冬坑暂养,根据市场行情适时上市。

二、结果

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4.3亩浮床共收获水稻2584kg,出米率72%,销售品牌米1860kg,增加产值74419元(销售价格40元/kg),99.4亩稻鳖共生区产稻67930kg,实现产值782553元(出米率72%,单价16元/kg)。108亩稻鳖共生——浮床种稻区合计产稻70514kg,商品鳖19494kg,实现总产值397.6万元,扣除成本162.57万元,实现总利润235.03万元,平均亩利润21762元。详见表1、表2。

表2 投入产出效益表 单位:元

三、分析讨论

增加水稻生产面积和产量。本试验通过稻鳖共生——浮床水稻种植技术探索,在稻田综合种养田块中开挖坑沟,并在其中利用浮床种植水稻,对养殖水体进行有效净化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各种养分,获得平均652.9kg/亩水稻产量,完全没有影响水稻的产量,技术可行。如果在其它水体和水产养殖池塘中进行推广,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

增加生产经济效益。本试验108亩稻鳖共生和浮床种稻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单一水稻种植。创建“鳖鲜稻香”大米品牌,产品深受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端消费者青睐,其中浮床种植水稻销售价格40元/kg。创建“昊琳”甲鱼品牌,由于养殖水质经浮床水稻净化处理,在提高鳖的品质同时提高商品鳖养殖成活率达95%,连续多次参加各级政府主办农业博览会销售火爆,平均价格160元/kg以上,亩产值达36815元,亩利润达到21762元,实现了既要青山绿水,也要经济效益的高品质农业新模式。

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本试验水稻种植过程不用化肥少用农药,稻为鳖提供栖息场所、天然饵料。鳖的活动松土、除虫、除草又施肥,减少病虫害发生,形成稻鳖共生互补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稻米和鳖的品质,稻米和商品鳖品质均较单一生产方式有所提高。较单一水稻种植方式化肥和农药减少了50%。田块土壤变松软、变黑、肥力提高。水产养殖用水养分综合利用不外排,实现循环利用,生态效益明显。

品牌营销是品质农业的保障。本试验创新发展池塘浮床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扩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内容,有效带动周边。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等地组团前来参观学习,稻鳖共生有了浮床种稻的加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更有生命力。2019年我公司“鳖鲜稻香”大米再次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社会效益明显。

稻鳖共生——浮床水稻种植技术,水上种植与水下养殖相结合,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还不怕旱、涝,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前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