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根源是脾虚!七百年前一张古方,教会我太多东西

本文理论依据:《脾胃论》、《医方精要》、《实用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对我说,文君然,你孜孜不倦地写一些中医科普文章,动力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为了不让中医断根儿!

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先祖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中国人自己的思维特色,对当代国人健康素养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作为一个学习和热爱中医药的人,虽然位卑言轻、为一介草民,但也要为之奔走呼号,让更多人认识中医、感受中医,从中医里吸取营养。

比如说我现在要说这个,对很多人就有现实意义。

这就是痔疮和脾虚、湿气之间的关系。

来看一个医案吧。

话说有一个男性,年48岁,有痔疮病史好多年了,断断续续,时轻时重。最近这20多天以来,大便结束后总有鲜血滴落而下,而且大便里还有少许黏液。患者一看,知道这准是痔疮犯了,寻思自己可能因为什么事儿上火了吧,于是就用一些清热、凉肝、止血的中成药自我调治,寻思着可以很快改善。

但是,一转眼20多天过去,症状没有任何改变,反而愈演愈烈。

患者没办法,投中医求治。

刻诊,见患者整个人倦怠乏力,精神疲惫,而且舌淡、苔白腻。

医师就问患者,你的这个便血,颜色是鲜红的,还是黯红的?大便里面是否有粘液?患者回答,是暗红的,大便末端有黏液。但有粘液这个事儿,其实早就有了,没重视过。

医师寻思片刻,告诉患者,今后千万不要自己乱吃药了,都吃反了!

接着,写下一个方子:黄芪、党参、苍术各12克,柴胡、升麻、陈皮、广木香各6克。每日一剂。

患者一看,没有一味止血药,没有一味清热要,这能行吗?

医师说,回去用吧,应该没问题。如果血还是止不住,在里面可以加点别的。但是按照你的情况,应该会好起来。

结果,患者用药后很快大便不再出血,便中黏液也明显减少,甚至说根本不见了。整个人精神头比以前好很多。

这医案,我之所以记忆犹新,原因是文中的医师,就是我的老师,而我则在一旁专心侍诊!

整个过程,我看在眼里,铭刻在心上。

这里面什么道理啊?

我跟你讲,一般人看待痔疮,总觉得是上火、有热导致。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地学习和体会一点中医知识,就知道,脾虚湿盛也是导致痔疮的根由之一。脾虚,则气不足。气不足,则难以固摄和约束。这样,痔疮就容易脱出。脾虚气弱,脾不统血,所以血液外流,形成痔疮出血。脾虚则湿盛。湿气下行至肛门、大肠,所以大便有粘液、肛周潮湿瘙痒。

这样的人,他也可能因为痔疮而大便出血,但这种出血颜色不是鲜红的,往往也不会喷射状,而是颜色暗淡、点滴而下。患者兼具脾虚湿盛的其他症候,比如舌淡苔白腻,舌胖有齿痕,体虚乏力、四肢倦怠、精神疲惫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我老师在医案中有的方子是科学的。它其实就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记载的调中益气汤。原方是黄芪3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苍术1.5克,柴胡、升麻、陈皮各0.6克,木香3克。这里面,黄芪、人参、甘草补中益气,柴胡和升麻提升中气。苍术和陈皮燥湿健脾,陈皮和木香则行气调中,使得脾胃肠道的气机运转开来。这样一来,问题就能有效解决。原方的主治之一,就包括“便后见血”。

医案和医方,我就写这么多。我希望杏林同道阅之能开拓眼界,普通非专业人士则能有所借鉴,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

此外,我还要补充——我为什么开篇提到,要孜孜不倦地宣传中医文化?你看医案中的患者,不了解脾虚、湿盛和痔疮之间的关系,一味认为只要有痔疮出血,就一定是上火。结果,用清热凉血药,使得脾胃越吃越弱。这是何苦?原因就是,他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如果能懂,就不至于走弯路了。

所以我说,科普中医,是至关重要的。我曾经假想,如果中国老百姓人人都懂一点中医,那我们中国人的健康素养将会大大提升,人均寿命也会大大提升,医疗之源会大大节省,医疗负担也会大大减轻。这该多好啊。

为此,我会继续努力。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