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链球菌感染,为何与淡水鱼相关?应该如何预防?
最近,1则有关乙型链球菌感染的消息,引起了大家注意。咱们的香港特区发现79宗个案,其中7人不治。调查显示,部分患者曾接触淡水鱼,而且,32个病例中的乙型链球菌基因,与环境样本及鱼类样本的基因序列吻合。据此,有关专家认为,这些乙型链球菌感染与处理或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有关。那么,乙型链球菌感染,有哪些特点?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预防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乙型链球菌,全称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称B族链球菌,也叫无乳链球菌,英文简称是GBS。这种链球菌,是1种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可以间断性、一过性、持续性地定植于消化道或生殖道。因此,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平时可以寄生于机体的上呼吸道,当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时候,可以导致感染,或者引起变态反应性肾炎、风湿病、心肌炎等病症。
乙型链球菌,可以存在于健康人的胃肠道,还有1个特点,是出现在35%左右的健康女性的生殖道。感染乙型链球菌的孕妇,在分娩的时候,可能会将乙型链球菌传播给新生儿。对于婴儿而言,免疫功能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可能由此引起败血症或脑膜炎。研究发现,乙型链球菌阳性的孕妇,大约有50%的几率,会将病菌传播给新生儿,其中的1%到2%,会引起新生儿感染。
乙型链球菌的特点,总体而言,是普遍存在,但是,在某些条件下才会致病。乙型链球菌主要侵袭的对象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比如,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或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此外,脾脏功能异常,或者是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存在较大感染风险。研究还发现,在过去20年间,乙型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2到4倍,感染者主要是那些存在潜在疾病,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乙型链球菌,通常会引起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以及呼吸道感染、脑膜炎、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成年人发生感染后,常见的表现是发烧、寒战、精神状态改变等;婴儿感染后,会出现呼吸窘迫、嗜睡、拒绝进食、黄疸、心动过速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足月儿感染后会出现发热,但是,早产儿感染后,通常不出热或是出现体温过低。乙型链球菌感染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细菌培养,确诊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乙型链球菌感染的预防,目前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妊娠期女性,建议孕妇进行乙型链球菌定植筛查。筛查中,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孕妇,应该在孕期的第35周至37周期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乙型链球菌对母亲和婴儿的侵袭。如果没有做过筛查,但是,在产前发热,体温超过摄氏38度,或者存在早产及胎膜早破等情况,通常建议采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措施。
乙型链球菌,通过淡水鱼途径造成多人同时感染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处理淡水鱼时,手部带有伤口,或者是食用了没有完全煮透的鱼肉,造成感染。这个案例提醒大家,在处理鱼类或海鲜时,应该佩戴胶皮手套,以免扎伤皮肤,鱼类或海鲜,应该煮熟后再食用。尤其是手部有伤口,或者患有慢性疾病、服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应该格外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