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有一种断舍离,叫“减法思维” 反省自己
有一种断舍离,叫“减法思维”
来源:有书(ID: youshucc)
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前几天翻书,看到日本作家新井满的著作《老子自由译》中的一首诗《劝减》:
世间所行,有加有减;
过去,我们总以为人生就应该做加法,拥有的越多越幸福。
现在才发现,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越简单活得越轻松。
人生下半场,学会做减法。
01
不需要的圈子,退掉。
窦文涛曾在凤凰卫视主持了19年的“锵锵三人行”,访谈的嘉宾遍布学界、商界、演艺界的各色名流。
在外人看来,他应该有一个特别庞大的圈子。
但事实上,窦文涛除了做电视节目,更多时候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宅男”,除非迫不得已外出,“可以两周不出门,突然要去邻居家吃个饭,都激动得脸红心跳。”
窦文涛没有朋友吗?
当然不是,他的朋友几乎都在同一小区。
楼上楼下,方圆一里,浓缩成他的“私北京”,“虽彼此一月不联系,心里也踏实。”
他曾说:
“朋友除了交情之外,还有讲究,这个很重要。所谓讲究,你可以理解成品味、才学、投缘、谈吐,它是讲究。
这种感觉不是交情能代替的。”
净化朋友圈,让他避开了很多的世事纷扰,活得气定神闲。
作家连岳说:
“一个人的时间没有价值,那这个人就没价值。
时间不骗人,把时间用在无效社交和酒肉朋友上,收获的除了短暂的热闹,只有长久的空虚,说不定还会被带偏。”
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他的勤奋,但与他懂得做减法、自觉远离不必要的圈子不无关系。
在社会上立足,最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看你融入多少圈子、认识多少人。
朋友不必多,若得知己一二,足以抵过千百个泛泛之交。
越是成熟的人,越懂得把时间花在自己和值得的人身上。
02
不需要的东西,扔掉。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角麻衣受家庭影响:
所有的东西,只要没坏,不管用不用得上,就统统留下。
渐渐地,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
直到发生了地震,常年居住的家受灾严重必须搬离。
到新家后,看着只有之前十分之一的行李,麻衣的妈妈感叹:“原来我们需要的东西那么少。”
给物品做减法,扔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很多人会想到一个词:断舍离。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从深层次来看,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清理的是房间,也是心的空间。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减少不必要的物欲和执念,给自己留一份清静,我们才能看到人生美好的风景,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03
没意义的想法,丢掉。
有一个年轻人十分崇拜杨绛先生,便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对她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人生困惑。
杨绛先生在回信中,送给他一句话: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想的太多”,其实也是当下很多人苦恼的根源之一。
有句话说得好: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对自己的人生做减法,不过多地在意别人的眼光、不为自己曾经的失败和他人的冒犯耿耿于怀、不去担心那些未知的风雨,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1988年,二月河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出版后,引起轰动。
就在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时,某文学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对《康熙大帝》及二月河的创作倾向进行集中批判。
面对尖锐的批评,二月河一看了之,未做任何申辩。
一些朋友替二月河鸣不平:
“你是作家,靠笔吃饭的,别人能写,你为何不用笔回击?”
二月河笑了:
“我不想把精力用在和别人争吵上。
诽谤止于自修。
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让别人信服,这些话慢慢就会少了。”
面对非议,二月河不恼怒、不纠结、不回击,安心自修,埋头创作。
继《康熙大帝》之后,他又写出了《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说。
开创了通俗讲史的新文学形式,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推崇。
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与其为无意义的事想得太多,纠结生气,不如果断丢之脑后,腾出精力做好自己当下的事。
人的心就那么大,心事多了,人的烦恼自然就多了;心事少了,人自然就轻松了。
04
真正会生活的人,都会做减法。
梁晓声先生曾说:
“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有时,仅仅一种而已。真正能紧握在手中的并不多,专注当下可能比贪多务得更有意义。”
当你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才能活得通透自在;
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月过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
人生下半场,学会做减法。
减去不切实际的想法,减去空虚的热闹,减去心灵上的重担,减去奢侈的欲求,减去徒增烦恼的身外之物。
日子自然就会多几分岁月静好、快乐幸福。
延伸阅读
反省自己(此文无价)
作者:洞见Autumn
睁一只眼看世界,闭一只眼做智者。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习惯用双眼盯着别人,却常常忘记审视自我。
事实上,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遇事少抱怨别人,多反思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常自省,方能长清醒。
01
反省自己,是做人的修养。
看过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天,抹布像往常一样开始擦桌子,谁料想桌子竟然越擦越脏。
于是它怒气冲冲地指责起了桌子:“你这也太脏了吧?”
桌子也不甘示弱地回讽:“想清洁别人,先把自己收拾干净再说。”
原来,抹布自己本身就是脏兮兮的。
就像王阳明说的:“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习惯指责别人,却从未反思过自身有无问题。
在他们眼里,无论发生什么,错都是别人的,自己一定是无辜的。
事实上,这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心里这把尺,量人须得先量己。
真正有修养的人,碰到问题都懂得先反观内省,检视自我。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常思己过的人。
有次他在家为父亲办寿辰,发小郑小珊也前来祝寿。
席间,两人因为话不投机,当场争执了起来。
愤怒之下双方都说了很多过激的话,寿宴还没结束,郑小珊就气愤地拂袖而去。
曾国藩冷静下来后,不仅没有责怪朋友不留情面,反而反省起了自己:
“如果我能稍微对他尊敬些,他又怎么会以轻慢之言待我? 即便是他有不对的地方,我又怎么能这么出言不逊呢?”
古语有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小说《大人物》里,古龙也曾借主人公杨凡之口告诫世人:
“无论谁都应该学会先责备自己,然后才能责备别人。
否则就表示,他只不过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子。”
遇事不推责,遇事多反省,是对他人的慈悲,更是自己的一份修养。
02
反省自己,是处世的智慧。
看过这样一句话:
“永不犯错是神的准则,尽量少犯错是人的目标,及时改正则是真正的智者。”
人与人的最大差距不在于是否犯错,而是犯错后能否及时纠正。
怨天尤人的人,只会在过失中沦陷;经常自省的人,才能在反思中向前。
作家麦家曾凭《暗算》一书在文坛一战成名。
随后,他创作的《解密》《风声》等小说也广受欢迎。
可书迷的追捧和催稿的短信纷至沓来,却让他逐渐失去了当初的坚守和耐心。
2011年,麦家仅用了三个月便完成了30万字的小说《刀尖》。
这部匆匆写就的小说出版后,招来了许多读者的质疑与批评。
这时麦家才醒悟过来,自己在创作上的这种敷衍对读者有多么不负责。
“当初我怎么会这么愚蠢,简直是个谜,但其实谜底就在我的心里。 当我被很多人追捧时,我放弃了对自己的一种要求。 我想为自己的反省举行一个仪式,想请你们当我的证人,我错了。”
2019年4月,他携新书《人生海海》回归。
这部打磨了八年之久的诚心之作,不仅一年畅销百万册,更是斩获了诸多奖项。
很认同一句话:
“不懂反省的人,只会从生活的这个坑掉进另外一个坑。”
空有经历,却从无经验的人,一生在原地踏步。
遇事多自省,才能于失败中得教训,化不足为优势。
正所谓:抱怨者自困,自省者自渡。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唯有拥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才能收获新生的惊喜。
因为那些反思后的领悟,都会变成为自己铺的路。
03
反省自己,是灵魂的升华。
早前读《圆觉经》,看到这样一则对话:
文殊菩萨问佛:“我们如何才能认清自己呢?”
佛回道:“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意思是说,人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反省,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我。
自省,是认清自己的必修课,也是修炼自己的必经之路。
有个书生,在自家书房里放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瓶子。
每当自己心生一份善念、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善事,他便往瓶子中投粒黄豆。
反之,便往另一只瓶子里投上一粒黑豆。
刚开始时,黄豆少黑豆多,他就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时间久了,瓶子里的黄豆越来越多,黑豆的数目却几乎没有变化。
这个书生,就是明朝首辅大臣徐溥。
正是凭着这种长期的自省,他才得以不断精进自我,最终修炼成一代名臣。
一座花坛,必须定期耕耘土壤,修整杂草,才能芳菲满园。
人同样也是如此,所谓反省,就是整理、修葺自己的精神家园。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多年来始终坚持“时时反省”的生活哲学。
每天清晨,他都会站在镜子面前反省自己前一天的所思所行:
“今天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快?待人是否亲切? 有没有言语傲慢之处?有没有自私自利的言行?”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反躬自省之路,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及时擦拭心灵的污点,才能于俗世中葆一份清醒,守一份淡然。
不断祛除身上的“毒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唯有时时观心自照的人,才能在自省中知敬畏、得警醒、明方向。
点个在看,余生,愿你学会睁一只眼看世界,闭一只眼做智者。
愿你在反省中成长,在改变中提升,永远修行,永远在路上。
延伸阅读
湖南大学,你能不能讲点武德?
来源:燕梳时评
猴子偷桃,张冠李戴。
这几天,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出现在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文章里,他有理有据的说出了一个事实——
千年名校湖南大学移花接木,将本属于湘潭大学的航空太空服,据为己有,央视《焦点访谈》闭眼发稿。
这可以称为湖南高校2021甚至史上的一个重大集体学术不端丑闻事件!
先来说说“空间站”飞天“舱外服”工业设计项目的来龙去脉。
为了配合“神州12号宇宙飞船升空”整体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在对“空间站”飞天“舱外服”工业设计项目进行了招标工作,而当时的湘潭大学有幸在诸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可是湘潭大学的荣誉呀!
该项目的总负责人,湘潭大学马秋成教授在朋友圈里讲述了舱外服项目的过程:
有关微信公众号整理了一些白纸黑字的物证,湘江大学的科技协作项目合同书、项目总结报告、档案封皮、合同明细.....一应俱全。2014年的大公报也对此进行详细报道。
项目从2013年立项开始,到2018年完成,都是由湘潭大学组建的科研团队完成。
事实证明湘潭大学作为专利权人,拥有包含航天服设计在内的一系列专利。
但因为一个项目负责人罗建平的跳槽,拉开了一场版权的闹剧!
2020年下半年,罗建平从湘潭大学跳槽到了湖南大学,本也谈不上“卖主求荣”,但是,后来这个事件,就过了。
2021年6月,航天飞船上天了,普天同庆,湘潭大学设计的宇航服在C位出道。
本该是这所毛主席故里的高校出圈的机会,特别是对于这所这些年来一直不是特别得意但又极具实力的湘潭大学来说。
但央视的《焦点访谈》竟然让那位刚跳槽不久的罗老师(抱歉,他只是助理教授,只能叫老师)接受主题采访,然后全部是湖大服装设计院设计的了!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21年7月4日详细介绍了“由湖南大学组织设计的'飞天航天服’”,湖南大学在片子里出尽了风头。
无论是桃子湖创新设计园;还是罗建平助理教授和他的团队;
以及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何人可教授 ,都在片子里出镜,大谈航天服的工业、美术设计。
这一段是《焦点访谈》对视频的文字介绍,说的是湖南大学的设计团队和湘潭大学清华大学做了一些沟通,一笔带过。
《焦点访谈》的内容也被湖南共青团官号“青年湖南”重新整理后写成《首次出舱,湖南的这几所高校“立功”刷屏!》
在这篇文章里,副标题就是湖南大学,没有湘潭大学什么事了?!
湖南大学甚至乘此东风制作了一篇《骄傲!湖大设计,成功出舱!》刊发在学校的公众号上。
下面还有一堆可能是湖大学子的各种赞美!千年学府的斯文脸面呢?
这个项目明明就是湘大一手设计完成。
罗建平助理教授和何人可教授在《焦点访谈》片中夸夸其谈的航天服“敦煌飞天”艺术设计,是由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胡鸿雁老师设计。
我们不禁要问了,罗建平怎么敢?湖大怎么没有发现?央视怎么会报道?
这中间重重审核,谁也逃不开这责任。
罗建平作为第一负责人,事件中心人物难逃其责。
项目究竟是谁设计的湖大的审核领导没数吗?
在中国航天世界瞩目的关键时刻,谁不想和这次历史大事件沾点光,但你湖大也得拿真材实料呀,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这吃相太难看!
此外央视新闻也难辞其咎!
做新闻的,第一要义就是反映事件真实性,而不是把真实性的主动权交给被报道者,新闻工作者自己心里得有个立场,有个谱。
作为中国第一大新闻的央视新闻不应该严把审核关吗?你新闻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湖大的校训熠熠生辉。
但是,但这样的实事求是,这样公然侵占、剽窃别的高校成果的敢为人先,真是让人倒胃口!
湖大千年名誉,都将因此事而蒙羞!
部分参考资料: 锐蕊:他怎么敢?我们都受不得这鸟气
延伸阅读
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人有良知,做事留余地,生活能节俭
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有四句名言为人所津津乐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并非只是圣人、伟人的境界,我们普通人同样可以践行。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来到这世上,除了追求衣暖食饱,还想做成某一些事,成为某一种人;继而给身边的人以积极影响,在社会上承担一份责任。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菜根谭》给出了答案:“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
其实就是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留余地的事情;不过分浪费财力物力。
一个人远离了这3点,便能立于天地之间,成为坦坦荡荡的人。
01
元代诗人马致远曾说:“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意思是:人能够克制自己就没有灾祸,做事不昧着良心就能安睡。
我们生而为人,良心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一个有良心的人,守得住底线,耐得住诱惑,明得了得舍;
安心,才是最大的幸福!
在《白鹿原》中,有一处情节很打动人心:
白家和鹿家为了族长的位置争斗多年,没少干勾心斗角暗中使坏的事。当得知白嘉轩的媳妇去了县城,而城里战火一触即发。
父亲对鹿子霖说:你必须要去城里救他媳妇,咱们乡里乡亲几十年,斗归斗,抢归抢,但在“大难”面前,必须为他老白家留下一条血脉。咱们从前没少受人家恩惠,现在必须要还这情分。
人活于世,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就是一件值得宽慰灵魂的事。
越是生命旅程中发生的不经意的事,生活中的身边小事,越不能够蒙蔽自己的良心。
比如,平时和亲朋好友,工作伙伴,伴侣家人的相处,你每天做的各种各样的事,都要真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就像孟子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不愧对天地,不愧对自己的良心,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身体的累可以避免,但是灵魂的不安将会伴随你度过漫长的一生,那种违背良知的煎熬才是最痛苦的。
02
“不尽人情”,说的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事不能做尽、势不能用尽、福不能享尽、话不能说尽。
《周易》中也说:“亢龙有悔。”
做事不留余地,人生必多有后悔。
生活中,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工作、婚姻、生活,都要适度而行。
正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所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之可极,极之则衰。”
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深谙此道。
有次记者采访,问他:“欧洲市场拥抱了华为,华为也拥抱了欧洲,对此,您怎么看?”
任正非回答:“我们在欧洲的份额也不能太高,要给竞争对手留有生存的空间。有时别人说我们定价高,我们定价不得不高,如果定价低就把别人的路堵死了。”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不必步步紧逼,即便做个点头之交,见面以礼相待,未尝没有另一番雅趣。
就如曹操曾礼待关羽,后来曹操败逃时,关羽也能放他一马;
凡事留有余地,也是在给自己以回转的机会,这份余地,既有对人,也有对己。
事不做尽,话不说绝,福不享尽。花半开,酒半醉,懂得适可而止,才能享受人生的乐趣。
03
《淮南子》中说:“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意思是:不要排尽湖中的水来捕鱼,不要焚烧山林来狩猎。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生态规律,如果一味索取,竭尽物力,等待我们的必然是大自然的惩罚。
《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曾国藩家书中也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几个字。
历史上多少朝代的衰亡都离不开奢侈浪费,商朝时期,纣王送给妲己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贤臣箕子看到这种情况,就知道商朝气数已尽了。
一个国家奢侈必亡,一个家庭奢侈也是如此。
尽管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足的年代,但几千年的美德却不应该丢舍。
我们可以尽量避免或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外出办差或出门旅行,自带洗漱用具;平时聚餐吃饭,量力而点;办公室的灯,家里的空调,不用时也可以关掉。
浪费是消耗福气最大的一种行为,古语说“惜福福常在,随缘缘自来。”
不过分铺张浪费,懂得珍惜福缘的人,福缘也能常在你身边。
如果我们能把这3点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时应秉持的品格和心性,我们必定能无怨、无悔、无咎,也必定能成想成之事,做想做之人。
愿你我常怀赤子之心,用心体验生活的美好,把握当下的每一个幸福,不虚枉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