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全文1027字,阅读约需2分钟;
巴菲特说过:“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要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就是:人很容易在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之间徘徊。
我们先来看为什么人会过度自信。
你去问一个司机,让他判断自己的驾驶水平如何,90%的司机都会觉得自己的车技高于平均水平。
我们的认知模式会存在一种缺陷,叫做“后见之明”,这也会导致我们过度自信,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事后看来,我们会高估自己在事前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你会觉得,我早就知道拜登会当选总统,我早就说过,那个谁谁谁。你之所以对自己有这么大的信心,是因为你自动屏蔽了以前作出的错误预测和错误判断。
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是因为我们害怕“认知失调”。如果我们的观念和现实世界出现矛盾,我们会觉得非常痛苦,于是,我们不仅不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会强化自己原来的认知。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提到一个概念叫“赢家的诅咒”,它的意思是说,赢家会过于自负,求生心切,最终为了达到目的而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你可以想象就是将校花追求成功的那个哥们,或者是拍卖的最终得主。
再来说说人为什么会过度悲观。
害怕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人的本能。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一个理论,叫做“前景理论”,他们讲到,同得到一百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相比,失去一百元给我们的痛苦要更大。
塞勒教授,还提到过“禀赋效应”,他是说,我们会高估自己认为有所有权的那些东西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有的时候过度乐观,有的时候过度悲观。人的行为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的。当人作出决策的时候,依据的是自己对未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经济系统不可避免地出现繁荣和萧条之间的循环,这归根结底是由人性决定的。
人类是群居动物,而群体行为会容易出现“羊群效应”,有可能出现“踩踏事件”。
行为经济学能够帮助更好地了解群体的行为。当“踩踏事件”可能会发生时,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顺着群体的流动方向行动,这样才不至于被踩伤。
第二,人群的行为会出现无法预测的变化,如果你喜欢待在人群里,喜欢热闹,一定要留心,一个人是很难改变群体的行为的,一旦出现恐慌,你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一点,你看韩国的丧尸片就可以知道。
第三,最好的办法是,站在人群之外,但保持和人群的联系。这样既能避免与人群分离的麻烦,又不会被卷入洪流之中。
就像何帆老师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做个观潮儿,比做个弄潮儿更为安全。”
思想可以特立独行,但行为有时需要随波逐流,这句话想想还是有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