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应如童话般美丽

非常期待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大作—《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利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李镇西老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感悟。在李老师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兢兢业业、学识渊博、勤劳智慧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形象。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们或多或少也接触过,特别是那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改变了许多教师对教育的看法,让他们重新思考真正的教育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因为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在自己班里策划了一期关于早恋的主题班会,主要用到的素材就是李老师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的教育》,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学生早恋的看法。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看问题的高度比我们真的是高太高了,他不是简单地从利害得失去考虑,而是从学生的道德情操、人生发展去考虑,也就是说他是真的站在为学生着想的立场去看问题。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一个敢于坚持真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最早提出人学的教育,这在当时是属于异端邪说,在他受到从官方到民间的各种不理解甚至迫害的时候,他依然敢于坚持自己的做法,这让人肃然起敬,他忠于真理,而不是屈服权威。
这本书里还提到一点是把教育评价的眼光投向未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打破对分数的执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可能真的没有亮点,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就会展现自己的天赋。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就忽视甚至歧视他,那么我们无疑亲手扼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可能。如果我们把教育评价的眼光投向未来,把未来学生是否适应社会、是否身心健康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对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宽容和耐心。
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理解也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新的启发。之前,每当说起学生早恋这件事,我总是从负面的角度去看待,如影响学习,浪费时间和金钱,破坏了班级氛围等,把早恋这件事看成了洪水猛兽,以至于达到谈早恋色变的程度。看完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他14岁女儿的信之后,我对恋爱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开篇就说:爱情是一个人最圣洁的情感!他从来没有对爱情采取轻蔑或嘲讽的态度,他都是从爱情对人的品格塑造方面来谈论。我们习惯于功利性地说明早恋的危害,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他女儿的是爱情需要精神上的一致性,真正的爱情意味着责任、忠诚、明智、审慎的、机警、严肃、坚强、严格要求自己等。
只有当一个人具备这些品质的时候,他才有资格去谈论爱情。而现实中,我们所谓的早恋或者爱情,就在于精神上的不独立,往往是由于欲望和好奇促使我们去接近异性。这种爱情不能称之为爱情,爱情里一定包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在一生中对唯一心爱的人忠贞不渝,始终保持高尚纯真的爱情,这不是因为事情的一帆风顺或偶然巧合,而是因为在对异性产生爱恋之前早已在一个人身上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是说只有我们自身道德品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精神上实现了独立,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爱情。所以他说:爱情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反映。如果一个人道德品质败坏,在爱情里也不可能表现得忠诚。
苏霍姆林斯基通篇告诉我们的是要让我们自己精神上变得成熟,只有当精神独立的时候,才会“爱情比上帝的权威大”。在信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他写给女儿的六封信里,我看到的是一位父亲在和女儿探讨关于爱情的话题,没有乏味的说教,没有冰冷的大道理,没有板着面孔,我感觉到的是发自内心地对女儿的关心和谆谆教导。
这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写给自己女儿的信!
反思上一届我处理班上早恋问题时采取的野蛮和粗暴的方式,深深的愧疚感涌上心头,那时候不懂得包容,不懂得去理解学生,做不到真正去关心学生这个人,也疏忽了理论的学习,导致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效率很低。今后一定加强理论学习。
这本书有一点我是不认同的,那就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诚然,家庭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性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责任的缺位学校、老师是无法弥补的。但是李镇西老师在论述家庭教育的作用时,让我读出了一种“原生家庭决定论”的意味,“在这样充满仇恨的家庭,我很难设想孩子的心灵会洒满阳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等论调充满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味道,忽视了学生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任何时候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这也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思想的根本分歧。一味强调原生家庭的决定作用,会让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不如意全部归结为家庭主的不幸,而忘了对自己生活承担责任的依然还是自己,自己对自己完全负责,在任何时候人都有改变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