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道情皮影戏:方寸之间演绎“光影”故事
来源:陕西日报2021-11-01 09:38
每次演出前,唐章根都会将要用到的皮影提前挂好。
唐章根(右一)与道情皮影爱好者交流。
皮影戏中的道具龙。
唐章根在精心制作皮影。
唐章根的妻子闲暇时也会唱几句道情皮影。
唐章根在演出中。
本报记者 方敬尧文/图
咚咚隆咚锵……加上浑厚的唱腔,皮影戏《薛丁山征西》正在安康市汉滨区张岭社区公益惠民演出。幕布上,一个个皮影人物或勒马徐行,或纵马奔腾。
一块空场地,一口木箱,一块白色幕布,就是一台皮影戏的舞台。像这样的皮影戏,在安康南北二山、汉江两岸,从未间断。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完善,形成了富有安康地域特色的皮影戏——安康道情皮影戏。
追寻 道情皮影的前世
清朝乾隆年间,安康汉滨区恒口镇有一名叫赖世魁的货郎常去关中挑着担子卖货。他爱好戏曲,闲了就在西安碗碗腔皮影戏班学习拉皮弦、敲渔鼓、耍皮影。
在学习中,赖世魁发现了独特的汉调二黄,其圆润婉转的唱腔,和秦腔、碗碗腔戏曲的浑厚有着鲜明的对比。于是,赖世魁把汉调二黄、秦腔和碗碗腔三种戏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皮影戏唱腔。有事没事的时候,赖世魁就哼唱几句,左邻右舍都觉得他的戏曲悦耳动听。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赖世魁唱新皮影戏,他的名声也大了起来,四里八乡凡是家有婚丧嫁娶的事,都会请他唱上一曲。
有一年,旬阳市蜀河镇的乡绅请他唱戏迎接一位高官。因为演奏有笛子、钟鼓、皮弦、渔鼓等乐器,赖世魁表演的皮影戏,音乐优美动听。高官听后赞赏有加,问道:“此为何剧种?”一时间无人能答,就连班头赖世魁也答不上来。高官便说:“我看此戏,演奏乐器颇有道教风格,又是在安康形成,不如就叫安康道情。”自此之后这个剧种便有了正式名称——安康道情。
后来赖世魁组织班社,结合安康风土民情和当地音乐,形成了以特种乐器伴奏、演唱方法、板式结构、旋律走向等有别于秦腔的独特艺术,且风靡当地。一时间在安康地区就有20多个道情班社,并在汉滨区民间进行表演,逐渐辐射周边地域。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康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班社和艺人。1956年,陕南道情皮影老艺人张子成在安康恒口农业社成立了文艺俱乐部,首次试排了道情戏《三进士》。此后,安康汉剧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向他们学习,把道情皮影搬上了戏曲舞台。
1959年,陕西省戏曲学校设立道情班,为安康道情剧种培养新生力量,同时安康剧团试排《隔门贤》等剧目,将安康道情搬上戏曲舞台。
安康道情戏的腔调幽雅细腻,悦耳动听,加之剧目丰富、格律整齐,善于抒情。特别是每段唱腔之后大多有合声放腔(俗称“喊簧”),悠扬别致,颇受群众欢迎。唱腔板式分二流、安板、代板、尖板、播子、滚白等16种,以“硬音”(花音)和“软音”(苦音)两种唱法为主。
安康道情戏常用的曲牌有20余种,光绪年间由恒口道情艺人杨天才增加了唢呐,后又见西安桄桄戏(现今秦腔)班子使用板胡音色颇佳,遂添入伴奏并传于后人。伴奏乐器的变化,也是道情戏成为安康地方剧种的标志和其个性特征之一。
探访 道情皮影的今生
家住安康市高新区张岭村78岁的唐章根,是安康目前道情皮影戏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唐章根是土生土长的安康人。早在12岁的时候,唐章根就跟随父亲开始学习道情皮影,传统道情的各种曲牌、板式深深印刻在了少年唐章根的心里。在道情皮影表演时,作为“主旋律”承担的“皮弦”,以及作为搭档“反调”的板胡,是最重要的两种乐器,而这正是唐章根最拿手的。
“皮影箱子,是道情皮影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一个完整的皮影箱子内包含了400多个皮影头茬和80多个各类影身,还有桌、椅、殿、帐、花草、山石、古洞、飞禽、走兽、兵器、云朵等道具。”唐章根说。
唐章根从15岁起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皮影雕刻。独特的家庭氛围和从艺经历,让唐章根成长为一名集皮影制作、器乐伴奏到表演主唱于一身的综合性道情皮影研习者。
“雕刻一张皮影,从选皮制皮、描稿走刀到染色组装,要经过二十多道制作工序,最快也得3天时间。冬天天气冷时,一件影人做成需要1个月的时间。”说完,唐章根从一个老木箱子里拿出一张皮影,各类道情剧目所用到的人物、动物、布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印在他脑子里。
“安康道情皮影是融合了文学、音乐、手工艺、民俗的综合艺术。单就皮影的制作来讲,就需要影人工匠熟练掌握民间绘画、剪纸、雕刻、彩绘、油漆、扎制等技术。”唐章根说。
唐章根这一刻皮影就是60多年。唐章根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做出的皮影人物栩栩如生,文化馆、戏班子都喜欢找他刻皮影。2010年唐章根成立了安康道情皮影班社,平均每年要演出百余场,他的道情表演被众多的观众接受与认可。
随着道情老艺人的减少,很多道情剧目、曲牌、板式也随之遗失,像“褡裢(音)”“滚白”“撩子”这些最具道情特色的板式,唐章根已经成为了硕果仅存的擅长者。2016年唐章根被陕西省文化厅评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说到“安康道情”传承时,唐章根几次落泪。他动情地说:“我今年78岁了,作为我们在世的这一代,咱要把责任尽到,如果没有把老前辈传授给我们的技艺传承下去,实在愧对老前辈,也愧对这个时代。”
让唐章根欣慰的是,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康道情皮影戏被搬进课堂,他经常被邀请进入初中、高中校园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安康道情皮影戏的种子。
现在唐章根已经收下石维奎等3个年轻的徒弟,正尽心教授他们唱道情、拉乐器、刻皮影。“我们在师父面前抱一个谦逊的态度学,在下面去抱一个认真的态度传,我们要尽量地把这个艺术传承下去。”石维奎说。
“别看七八个人的后台,一个人的演唱,三个竹棍加一张牛皮,这看似简单,但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唐章根对徒弟们说,“亮子(皮影舞台)那点大个地方,也有文有武,也有规矩。”
“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在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方面投入相当大,上级主管部门有专门的资金用作非遗传承的活动经费。2020年5月以来,我们有固定时间在汉滨区文化馆艺苑厅义务排练安康道情皮影戏,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康道情、热爱安康道情。同时还以传承人口述的形式,对汉滨区安康道情皮影戏项目的历史渊源、操影和唱腔特色、影卷收藏等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收录。”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年静说。
传承 片影之中的魅力
用光影在方寸之间演尽世间百态,安康道情皮影戏在幕布前拥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而退出了幕布的皮影人物,虽然静静地躺在木箱子里,却也因浸透着工匠的心血,似有着灵动的生命力。
全国各地的道情皮影戏很多,但是安康道情皮影戏的音乐里有许多“秦腔味”:唱腔的“代板”“尖板”“滚白”等似秦腔;板式名称如“安板”“二流”等和秦腔叫法相似;武场面使用乐器如“暴鼓”“堂鼓”“道锣”“铙钹”“小锣”“梆子”与秦腔如出一辙。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安康移民甚广,移民和当地群众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等,互相借鉴和渗透,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风格。安康道情皮影戏里吸收了南北交融的思想文化,如戏中喜庆场面插入一段“花鼓调”,使用一段“八岔调”曲牌,借用姊妹艺术如汉调二黄曲牌“大开门”“小开门”等。
安康道情皮影戏唱腔属于板腔变化体,硬腔类有11个板式,软腔类有12个板式,丝弦曲牌48首,唢呐曲牌17首,打击乐中动作锣鼓点26个,起板锣鼓点4个。其他如打擂、比武锣鼓点11个。语言以安康城区方言为基础,按其不同行当加以人物化、戏曲化的夸张,道白有韵白、散白,文武场面的乐器有10种。
安康道情皮影戏是具有安康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艺人在学习借鉴关中秦腔艺术的基础上,将安康的本土文化融入而形成的,因而安康道情的唱腔具有既高亢激越,又细腻委婉的特点;再配以皮弦和渔鼓筒等乐器,使得安康道情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形成了具有安康地域特色的独特戏曲艺术。
在安康市,群众有婚、丧、喜、庆等重大事情时,总是要请皮影班社演出。“全区已经命名非遗项目传习所219个,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要的是把这门技艺传下去。在下一步发展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用手艺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汉滨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蒋典军说。
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充分发掘非遗产业、手工技艺能人,开展“非遗助力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学技学艺,设计特色非遗文创产品,谋求产业发展,为群众拓宽增收之路。
“陕西省是一个文化大省,并且正在向文化强省迈进。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和大形势下,促进非遗技艺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杜俊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