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的今天,“中国最牛”大学在长沙开课!
在中国
曾经有一所大学
它的办学实体虽只存在了8年多
却在多年后仍被人们追忆、探寻
它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11月1日是西南联大校庆日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 图片来源:网络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中这样唱道
湘水即指湘江
西南联大与长沙颇有渊源
其前身便是成立于长沙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若无日军兵锋所向
长沙原本是学子南迁的终点
▲ 电影《无问西东》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7月29日,日军空袭天津
南开大学成为一片废墟
随后,日军又占领清华园与北大
平津告急、华北告急
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当此局势
民国教育部决定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
为什么目的地会选择长沙呢?
1935年,东北已沦陷,华北也暴露于日寇的兵锋之下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对师生南迁长沙已有布置
于长沙岳麓山下修建新校舍
▲ 长沙湖南圣经学校全景图 图片来源:网络
时局未靖,条件艰苦
长沙当地政府也给予临时大学最大的支持
临时大学校本部设在长沙韭菜园的圣经学校校舍
该地已是长沙当时最好的教学楼
▲ 湖南圣经学校大门。图片来自洛杉矶拜奥拉大学数字档案馆
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
这一日也被定为西南联大校庆日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
潘光旦、吴有训、顾毓琇等一批教授来到长沙
当天,长沙城阴云密布,全城人心惶惶
无数日军轰炸机的鬼影出现在了长沙的天空
在敌机的轰鸣声中,临时大学正式开课了
▲ 西南联大教师合照。
抗战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最艰苦的年代
冯友兰曾回忆道:
“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我同金先生(金岳霖)到湖南加入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设在南岳,在那里住了几个月,那几个月的学术空气最浓。我们白天除了吃饭上课以外,就各自展开自己的写作摊子,金先生的《论道》和我的《新理学》都是在那里形成的。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不顾国难,躲入了'象牙之塔’。其实我们都是怀着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那个悲愤是我们那样做的动力……那时我们想,哪怕只是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
▲ 1937—1938年度长沙临时大学学生点名记分册。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
这一批来自全中国五湖自海最优秀的师生
不仅快速的适应了新校址
也马上适应了长沙本土文化
这些大多北方来的学生在长沙吃得很舒服
▲ 圣经学校食堂。图片来源:洛杉矶拜奥拉大学数字档案馆
一星期几块钱,六七个同伴在附近的餐馆就可搓上两顿。这些“美食家”很快就能对长沙的餐馆“评头论足”,从李合盛的牛肉,到九如斋的点心,还有哪里可以吃到青椒炒肉、嫩豆腐、新鲜青菜和鱼,包括湖南的各种新鲜水果,还有米粉之类的特产。
甜酒蛋当夜宵,价钱公道,营养丰富。穷得叮当响的学生,花一毛钱也能啃红薯度日。
▲ 联大群像,截图自纪录片《西南联大》
临时大学虽然开课,但长沙局势却更加恶化
南京陷落后,日寇更是剑指武汉
1937年11月24日后,敌机开始空袭长沙
长沙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战火绵延,交通阻隔
临大定下3条路线
学生们最终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兵分三路迁往昆明
1938年2月19日,旅行团出发了
300多号人由湘江乘船出发,经洞庭湖到益阳
洞庭湖千里碧波,但师生们却无暇欣赏
师生的命运像晃动的小船一样,不知将飘向何方
▲ 湘黔旅行团从长沙出发。
此去昆明,要经过1800公里的崇山峻岭。队伍到了湘西,果然遇上了当地的“绿林好汉”。当时的湘西有一位姓陈的匪首,自称湘西王,他就盯上了这支旅行团,让带队的中将黄师岳着实担心了一番。
旅行团派出了教授李继侗前往谈判,又请来出生于湘西的沈从文出面斡旋,湘西王这才收取了象征性的“买路钱”,并没有过多为难师生。在凉水井一地,师生们还神经紧张地警戒了一晚,不过“绿林好汉”们秋毫无犯,大家最后才放下心来。
经过68天行军,在中国西南大地艰难行走1800公里
4月28日,步行队到达阳光明媚的云南
在最后旅程,“湘黔滇旅行团”接到学校最新消息
长沙临大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 西南联大校门。
长沙临时大学在湖南的岁月不到4个月
但大学之名不在时间长短
短短100多天时间里
临时大学在长沙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梅贻琦秘密选址建校的地点
便在岳麓山下的左家垅,正是如今的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是当年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民主楼”
如今,“民主楼”三个烫金大字仍挂在楼的正中
而另一幢“和平楼”
如今已成为“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 中南大学民主楼
长沙临时大学当年在韭菜园的本部,即当时的湖南圣经学校,如今已成为了长沙市五一大道省政府二院三号办公楼,古旧的红砖外墙,透出历史的沧桑,四周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
在建筑的基座上,还能清晰地看到2006年11月设立史迹标志碑,史迹标志碑上清晰地记载了这幢老楼的前世今生,其中有“同年(193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南迁长沙的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此组成国立临时大学,后于一九三八年二月西迁昆明,改名西南国立联合大学”,正对应了长沙临时大学那4个月的“光辉岁月”。
▲ 入口处同一位置的新旧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糖小三
2017年8月15日,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2周年纪念日。昆明方面派出了代表团,特地奔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即如今的省政府办公楼前以及长沙临大南岳分校的旧校址,各取泥土一包,分别撒在云南师范大学联大(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故园)校区和呈贡校区的水杉、滇润兰树下。
人们以此纪念抗战时期那段从长沙临时大学到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教育的光荣历史。
前浪只顾托着后浪
后浪只顾往前奔涌
沸腾着
掀起的巨浪,是我们民族的海啊!
如今
西南联大走进了历史
却永远留存在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