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因少而无为”!广告大咖谈广告拍摄中的“代偿”
齐虹,90年代初踏入广告界,曾被《广告导报》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广告导演之一。身处事业顶端,他却淡出江湖,在北京电影学院深耕学术。2012年,他完成了中国第一套广告创作百科全书;2017年,他又与学生一起,将文字变成了影像。知天命的齐虹,在教学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网络高频化,现在的广告制作变得越来越速食化了,缺乏精品广告的出现,似乎让人觉得广告制作都变得草率了。
201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多媒体几何级次的发展,很多广告人投身到电影创作,从而激发了“广告”与“电影”两种影像载体间的互动机制,电影的视觉节奏在加快,画面品质在提高,影像的唯美程度在增加,当中大量借鉴的是广告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原来传统的影像制作方法,电影与广告产生了很多的互动。
“广告创作近年来不如商业电影,动辄投资几千万上亿,可以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位(十几年前则相反),大量的广告现状,由于制作成本的限制,出现了如导演不错,但是摄影弱一些,或者摄影不错,美术弱一些等这一类问题,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广告,其实制作方面变得越来越草率了。”
摄影师这个行当太严谨了,因为拍摄中有各种问题涌现出来,摄影师在现场不停地解决问题,很多看似个性的操作,实际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
“为了保证它的影像品质,我必须在影像的各种构成元素里,突出找到和运用其中一两个,比如说氛围足、光线特征强烈,或者色彩丰富饱满……借以托起整个影像的品质和风格,从而做到事倍功半……这就是齐虹提出的影像的构成元素间的代偿方法。”
2013年齐虹从美国访学回国后,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谈到:“此次访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没有这样一门课程,大量是嫁接在别的领域里面,比如广告影像部分是嫁接在电影制作、摄影等课程里,广告设计部分则是嫁接在广告策划、广告市场学、广告创意这类课程里面。”正因为广告创作的这种“多元素”的存在,在每次创作中,“勿因少而不为”!尽最大努力突破限制,形成“作品品质的提升”
现在,齐虹每次创作,都会主动留存大量的现场照片和视频,还会自己画出灯位图。为自己的后期其他创作留作参考。也就是当拍摄现场条件不允许时,制作者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些记录,来参考衍生出用一些其他手段的代偿方法,从而实现“拍摄品质”的保证。
这种“代偿”的概念,不仅被齐虹运用在作品拍摄中,同时也引入到了教学当中。齐虹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课安排在本科二年级,同学们还没有学过照明技巧等课程。拍作业的时候,怎么保证影像气质及品质,如何让人感受到影像的专业气息?
这时候也需要找到一种代偿的方式,比如,演员的表演可以弱一点,光影可以弱一点,但是你找的这个景特别好,把它当做代偿元素,使影像具有品质及风格定向。
“我传播代偿这个理念,基于在我原来研究出的品类影像这个维度之内,这种代偿的手段能够帮助没有学这些技巧的这些孩子们,把握住自己能够掌握和可控的影像元素,去使它张扬和膨胀,从而代偿其他的元素,使影像得到一个充分的营养。”
这种代偿概念,也深深的在齐虹的学生中扎了根。2020年,面对疫情的考验,齐虹也没有放下教授传道的使命,积极利用互联网为同学进行在线点评。
而此次二年级同学(2018级)提交的作品中,几部优秀作品都非常具有“品质感”,而这正是同学们突破环境,器材限制,运用自身所学技能,充分的运用环境,演员,器材,灯光等多重因素的有效代偿,形成作品效果最优化。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2018级 方家诚作业《红色的云》,拍摄于马来西亚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2018级 刘松涛、朱俊雄作业《Regression》,拍摄于青海、上海两地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2018级 张继元作业《Right Now》,拍摄于深圳、内蒙
同时,齐虹老师更是开创国内“线下广告“经典镜头拍摄技巧”强训营的先河。通过,强训营的训练,交流与打磨。学员在了解“广告制作流程”模式的同时,更主要掌握了常规工业化视频广告中经典镜头的拍摄技巧,拍摄意识。
“人家都说,从40岁往后,你不用请他,他也自己把重心偏到学校来了,这个在我身上特别明显。40岁之前其实我并不安分,我只是说硬着头皮把这课给弄完了,而且有时候前一晚熬夜,第二天上课,无精打彩的。现在不是,现在我上课之前,头一天什么都不干,我宁可发呆,我让自己得到缓冲。”
“所以我当老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它托起了我的后半生,使我这个广告制作方面的老炮,开始了专业领域研究的学者历程,这是一种我比较惬意的生存之道,争取做到老有所依,薪火相传。”
当我看到学生通过我的教授,利用我传授的技巧拍出优秀作品时,我感觉,那就是我的另一种艺术创作的“代偿”。
有任何问题咨询学院君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