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智能电视能否留下些什么?
新冠疫情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数亿中国人春节后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生活节奏。先是国家公布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再是各地纷纷延长隔离时间,要求各地企业也要根据当地疫情推迟安排复工时间。
一时间,复工困难重重,开学遥遥无期。而此时,家里或办公室那块大屏的启用率就飞速上升。
从开工那天起,由于员工各种隔离状况,在线办公和远程视频会议立刻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克时艰、恢复生产的首选措施。而疫情中,最紧迫需要远程视频的场景,莫过于抗疫一线的医疗组和外场的专家、政府的及时会议沟通,这也成为与病毒争抢生命的数字救援通道。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政府的政务会议、企业内部的视频例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签署都纷纷采取了远程视频的方式来替代面对面的沟通。这时电视凭借着其显示面积大、可容纳尽可能多的对象并被多人共享观看的优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电脑,成为了常用产品。
而全国上亿中小学生也开启了在家视频上网课、在线打卡交作业的云上学模式。电视自然也能够成为播放教育物料的一种载体,并降低电脑、手机上那样近距离观看屏幕可能对视力带来的伤害。
当然更不必提在居家办公、学习的过程中,人们的空闲时间逐渐增多,对电视这一娱乐产品的利用率也逐渐提升。
对于陷入红海竞争的电视的厂商来说,这些新场景似乎成为打开未来产品市场的新蓝海。但是现有的电视厂商如何满足这些新场景的需求,如何通过技术升级来占领这一蓝海市场,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一时需求≠市场奇迹:
徘徊在新场景门外的电视厂商们
从疫情创造的远程交互的需求场景上看,政府、企业以及医院等机构的远程视频会议,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组织沟通模式,很大概率会在疫情之后保留下来。并且由于5G网络的普及、相关SaaS服务的完善,这些机构会更愿意使用线上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日常性的远程交流。
对于在线网课、远程医疗诊断等需求,虽然受疫情影响而集中爆发,但随着疫情的结束,需求量肯定会大幅回落。这类场景在未来也会成为传统教学、诊断模式的常态化补充手段。在线网课以及远程医疗诊断,更长远的意义在于缩小我国各地教育、医疗资源不平等的现状,因此也会更大规模地普及。
但公允地说,疫情之下爆发的这些需求场景中,智能电视只是所有技术环节中最基础的一环。5G网络由运营商搭建,视频会议系统由SaaS服务商建设,数据服务由背后的云计算厂商支撑,而视频所用的电视则只要满足高清、流畅等基本要求就好。显然没有哪一家的电视硬件本身拥有更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反而那些能够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的在线系统的集成商们更有发言权。
这对于智能电视厂商而言,无异于将自己的前程交给了下游集成商们,那如果这些集成服务商们自己开始生产智能电视呢?
换句话说,新场景已经出现。但如果电视这一产品永远只甘当一块更大的屏幕,那么一种新的场景相比一个新的电视频道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由于视觉技术发展接近顶端,其余技术更新乏力所造成的价格竞争,仍旧无法被破解。
技术升级的路,
智能电视们已经走了多远?
说电视厂商技术更新乏力,似乎也不太准确。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爆,一下子击中了智能电视厂商的High点,让这个所谓的Smart的盒子拥有了Intelligence的灵魂。
从近几年的智能电视的技术升级趋势看,主要是在语音交互、智能内容推荐等方面进行升级,让电视具有了听和推荐的能力,而现在主流的智能电视普遍加入了摄像头,又增加了看和理解的能力。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能力都没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一方面对于中国很多家庭来说,双职工是一种常态,繁忙的工作生活下,分配给大屏的时间本来就少得可怜,更别提去挖掘什么新功能了。另一方面,电视厂商在应用生态上一直处于弱势,硬件功能难以被开发利用。
如今疫情所带来的“契机”,是否能为在智能升级半路爬坡的电视厂商们形成推助力呢?又或者说,电视厂商所累积的智能技术,能否让他们摆脱疫情需求下单一的“屏幕”命运?
答案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把当下人们对大屏的需求分为三个场景,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让技术扎根的空间。
就拿家庭场景来说,当人们被困在家中时,很多原本施展于线下的活动也开始云化。比如AI健身。AI健身的APP可以让摄像头捕捉人体的动作,指导用户的人体动作是否与虚拟教练的动作保持一致,能够给出及时的动作纠正和评分。这种依赖于视觉计算能力的产品,已经登陆于韩国和中国的一些电视中。
而远程教学所带来的儿童应用需求也是如此。比如智能电视可以通过图像和语音识别学生阅读英语的语音和口型,指出其中的错误。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判断是谁在看电视,如果是小孩子,看电视的距离、时长都可以及时提醒家长是否继续让孩子观看。
至于工作场景中,一些智能会议需求也可以通过电视端来实现。例如在会议过程中将与会者所说的话实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是实时将语音转录成文字、利用OCR技术优化画面中的文字信息使其更加清晰……
理论上来说,在日益普及的5G网络和千兆宽带的支持下,加上越来越多像华为、荣耀等等在手机应用生态上发展完善的玩家入局,想要通过电视来满足上述需求并不困难。
智能电视跨越新场景的“乘法”口诀
此时,对于智能电视的厂商而言,面向未来的技术演进可以有两条路选择,一条路做加法,一条路做乘法。如果想真正满足未来用户的切身需求,同时也想跨越客厅场景的竞争红海,面向更多新场景,乘法之路应该是一条更有前途的选择。
做加法的逻辑,就是智能电视厂商在根据当前的技术能力,不断地增加产品的功能特性,不断地往电视盒子里装入社交、健身、购物、教育以及控制其他智能家居等可能的功能,他们衷心希望用户每天打开电视就可以实现智能世界的一切服务。
但正如传统电视的那个90%都没有用处的遥控器一样,智能电视里也同样被内置了90%的没有什么用处的应用和服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应用和服务并非被电视独占,甚至早已被其他终端满足。就像上述描绘的场景一样,通过视觉和语音矫正发音,早已能够通过手机端实现,而实时转录会议内容,只需要一根智能录音笔。
诚然,智能电视为自身做加法,不断升级算力和摄像头、麦克风等等硬件,或许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但这样的锦上添花又能够撬动多少需求?所撬动的市场又能否覆盖做加法的高昂成本?
很多厂商认为,一定是新技术的使用和新功能的加入,才刺激用户选择了我的产品。但通常来说,用户只是觉得买一台智能电视是一个家庭的标配而已,决定人们购买的主要因素还是预算是否充足,产品性价比如何。智能电视的产品差异化需要另辟蹊径。
做乘法的逻辑,则是智能电视的厂商能够与更新的技术结合,也可以跟跨界的移动服务商以及其他硬件厂商合作,提供一整套的数字服务解决方案。
智能电视本身,就是传统数字电视+安卓系统+视频内容平台跨界合作而成的“乘法逻辑”的成功案例。丰富多样的视频选择直接改变了电视频道的播放模式。智能电视成为了想快就快、想停就停的播放器。
那么智能电视能否将跨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连接多种软硬件,并优化连接本身的体验?
比如在办公场景中,智能电视厂商能否与PC端、移动端以及SaaS进一步打通系统,在视频会议场景加强跨屏演示文件、跨屏协作的能力,让电视变成一块可以远程同步修改的电子白板?而在家庭娱乐场景中,电视也可以不仅仅依靠摄像头捕捉用户行为,也与手机、手环相连进行多维度综合计算。最终手机可以成为手柄,模拟成球拍、球杆,综合图像捕捉、手柄陀螺仪数据、手环陀螺仪数据,指导用户在家中练习高尔夫球。
总之智能电视想要进一步“入侵”更多场景,如果只是通过自己的应用集成和技术升级,那始终是电视厂商自己堆砌的沙堡。但如果建立一个以用户数据为中心,多终端可共享互通的集成系统,让电视成为这一用户控制中心的其中一个展示台,一旦用户可以通过极简操作或语音唤醒,就可以同步调取出在电脑、手机、汽车、家电上的任何应用的数据,同步到智能电视上进行语音或者手势操作。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生活才算到来,智能电视厂商常常谈及的,成为智能家居平台中心终端的野望,也才有希望达成。这一切需要不仅是疫情带来的需求契机,亦或是5G、AI等等技术的支持,还有智能电视跨出舒适区,与科技企业、AI企业携手开发的勇气和魄力。
疫情之下,智能电视新场景的爆发,一定会随着疫情的过去而有所缓和,但它所激发出真实场景需求则一定会不断深化。这将为智能电视市场打开一片新的蓝海。但是要成功跨越竞争红海,进入新的发展的蓝海,就需要转换技术逻辑,更换竞赛跑道,与更多的技术生态一起完成真正的智能时代的惊险跳跃。
智能电视厂商如果想要赢得市场,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减少用户的选择成本,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满足用户的极致体验,而不是要拼命攫取用户的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再去通过广告或其他流量变现的方式来维持企业利润。那些永远只是站在技术、营收角度,而不是用户角度,来替用户安排需求的厂商,总会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