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的审美价值与市场价格不是一码事?没那么简单的等量齐现·····
观赏石在市场上之所以能够交易,就是因为其具有天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的观赏性强不强、符不符合审美者的需求,这是进行交易、投资收藏的前提条件。所以观赏石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就有相应的经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那么,观赏石的审美价值与市场价格是否可以等量齐观?也就是说,观赏石的审美价值越大,它的市场价格就会越高,反之,观赏石的审美价值越小,它的市场价格就会越低,其成交价也是正比例关系。而现实中往往没有期待的那么简单。
如中国传统四大名石“瘦皱漏透”的抽象美,按理说是经过历史检验、市场认可的,但是当今赏石界多数年轻石友因其单调性而不予收藏,导致这类奇石在市场上的普遍价位并不算高。而对于新开发的具备象形美的硅质岩的江河石卵,全国玩者甚众,所以市场价格一直看好,这反映出古今赏石观的时代变化。
再如当代的大化石、彩陶石、黑珍珠、长江红、马场红、乌江石,还有长江产的图纹画面石等等,市场行情一直都表现不俗。
但有一些地区也随之蹦出了不少的“天价奇石”,搅得石界人心浮躁,但要细察它们是否名符其实,审美价值究竟有多高?
恐怕没几个人说得清楚。还有以贺香港回归、迎奥运、庆世博等为大主题的奇石,往往是时势造天价,产生过不少轰动效应。
但在庆典活动之后又归于沉寂,其市场价位便发生了较大落差。这是某一时期审美局限性的制约所致。
以上列举的情况,反映出市场上奇石价值与价格会发生严重的背离,即价格大于价值或小于价值,尤其是在击鼓传花的大型拍卖活动中,其价位成交的偶然性更显突出。这是因时因势而异。
同一个石种的行情因地而异,在国内市场上这个现象比较普遍。有名的广西大化石在本地一直很火。
但到了边疆地区销路就对不了口;喀斯特岩溶地区山石、乳钟石的价位在产地云贵高原较为低廉,但到了内陆的一些大城市却价格不菲;长江画面石的价格原先在本地较为低迷,但现在又开始出现回暖……过去石商赚钱几乎都是甲地买、乙地卖。
靠吃地区差价,而时下的东西南北中,本地人大炒本地石已蔚然成风,有的奇石在外地买倒还便宜,到了产地反而太贵又买不动了。于是,“买天下石、卖天下石”的新观念悄然兴起。
例如轰动石界的上海中福拍卖会上高价成交的“皱云峰”等几方日本回流古石,激起千层浪。这也引来不少石友私下揣测,此举若是放在其他城市来运作,恐怕也不会有这种大手笔吧。这是因地因运而异。
这个问题最重要也最复杂。赏石过程中石头是客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着决定作用。现实里由于每个收藏投资者的社会阅历、文化素养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因而面对同一方石头,人们的审美标准就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是,如果只讲个性不讲共性,肯定小我否定大我的话,观赏石界就全乱套了,审美的无序导致了市场的无序。
其实,在赏石中个人有偏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心存偏见而美丑不分、还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可憎的是一些动机不纯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忽悠消费者;可悲的是石市上一些石商误导、利益集团的恶炒等,使投资人的心理更加扑朔迷离。结果当然是观赏石价值与价格发生了严重背离。
国内一些市场上就出现过好石卖不动,劣石有人炒的情景,甚至是天然美石卖不赢合成染色石、矿物晶体卖不赢矿渣玻璃的种种怪现象。虽然往往事出有因,但全都系人为。这是因人因事而异。
以上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的。观赏石市场是个变数,受供求关系影响最大。交易双方会因时、因势、因地而异,但终究要受到主观意识所左右――因人而异!赏石过程永远是真伪共存、愚智互见、美与丑的对立统一。
经营者的成败得失也是此一时彼一时。常见到石友当中有的一夜之间“点石成金”而发了横财,有的坚守数年后“点金成石”却血本无归。
究其原因,我们惊讶地发现:与其赏石资历的深浅,审美水平的高低似乎并无太大的关系,而反倒与他的营销是否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之因素密切相关;
在笔者所知悉的几件翡翠原石的拍卖事例中,当事人热切的期盼,旁观者精明的评估,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所爆出成交的天文数字或流拍后的零空白。又令在场的所有人匪夷所思,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
综上所述,对观赏石的审美价值与市场价格,我们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即便是要给观赏石审美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也只能定出个艺术价格来,供市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