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概念的提出及研究
正文共:2196字 3图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室内空气质量概念的提出及研究
文中资料来源于:科学出版社 《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书籍
《2019中国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白皮书》显示:通过对6482个室内点位的实际测量数据分析,以装修完成3年的房屋为研究对象,在16~38℃温度下测量,室内空气污染严重不合格比例高达74%;在家庭、办公室、学校、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场景的测试中,办公室空气质量不合格的比例最高,达到90%。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成为新的关注点。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可追溯至20世纪上半叶,1939年美国成立了工业卫生协会,这标志着生产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社会关注。当时,人们主要关心生产场所的生产原料和生产过程排出的有害物质对工人健康的危害,特别是工业粉尘的危害。对非生产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欧和北美地区,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提出了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
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
室内空气质量(indoor air quality ,IAQ) 反映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效应,具体表现为: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对空气的适宜、接受或认可的程度,适宜、接受或认可程度越高,表明空气质量越好。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s, ASHRAE)标准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62.1-2004)中给出的可接受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是:“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浓度超过公认的权威机构所确定的限值,且处于该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80%)没有不适感受”。此定义将主客观评价科学地结合起来,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地认可。
(图片源自网络)
在室内空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国内外均开始对室内空气开展测试研究,促使人们持续关注并研究的原因主要有: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意识不断加强
为节省能源,建筑物密闭程度不断提高,空调开始普及
为美化室内视觉感受,各种化学制品涌入室内
国外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北欧和美国等国家开始大量使用甲醛制品,如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作原料制成胶黏剂、墙缝填充剂和多种人造板材等。大量甲醛被释放到室内,很多居住者出现急性刺激和急性中毒症状,甚至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过敏性紫癜。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于是,工业卫生、环境保护、化学化工、建筑、装修装饰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围绕着甲醛污染问题,相继开展了环境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毒理实验、工艺改革及相应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各国的报刊上频繁出现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建筑相关疾病(building-relatedillness,BRI)和化学物质过敏症(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MCS)词汇。人们逐渐发现室内空气污染与哮喘和肺癌等发病率的上升有着密切关系,并注意到室内同样存在所谓“环境毒素”“环境激素”“环境荷尔蒙”等。人们对各种条件下,不同污染物的室内与室外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建立了一系列室内与室外空气质量关系的模型。
伴随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出现,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为了全面、系统地理解室内空气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室内空气质量相关学术研究、污染物检测、宣传教育、咨询和评估机构逐步形成并健全。与此同时,室内环境管理机构也开始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形成,室内环境立法也同步进行。
(图片源自网络)
国内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全国范围住房私有化,以及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房产和房屋装修装饰、日用化学用品和现代办公用品成为人民群众的消费热点。2000年前后因建筑、建筑材料释放甲醛、挥发性有机物、氨和氡等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房屋装修后无法入住,甚至中毒死亡的事件时有报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室内空气污染开始受到高度重视。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略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凸显。2011年入秋以来北京及全国其他主要工业化地区皆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受大气污染和室内外空气交换的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也普遍恶化。因大气污染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涉及千家万户,由此室内空气污染也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雾霾影响区域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应对雾霾及由此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相关产业、科学研究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开展“北京室内环境PM2.5调研”行动。调研历时4个月,有407名志愿者参与,调研组共获得累计总时长约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其中包括7703个地理位置点,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调研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人均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为室外的4倍。同时,调研还发现,17层以上楼层室内PM2.5等级最优。
现如今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积极采取行动进行检测与治理。在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情况下,室内空气质量必将得到改善。
编辑:杨超
审核:林子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