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妻子看完后一病不起,生下孩子后就随他而去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邓中夏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至暗时代,清廷腐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但也恰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他们多方寻求救国于危难的道路,他们毫不吝惜一己之躯,为了国家的兴亡勇于牺牲和奉献,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就是这个行列中的勇士。

林觉民用他24岁的生命,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封《与妻书》联通阴阳两境,他的妻子陈意映也演绎了什么是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这是至性之士与至情之女的耦合,相遇红尘即永久,相逢刹那即永恒。

林觉民与陈意映

少年不望万户侯

1887年林觉民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当时的福建林氏诗书传家,经济情况颇好。林觉民幼时即过继给膝下无子女的叔父,饱读诗书的嗣父对他极为喜欢,亲自教导读书,林觉民自小聪慧,过目不忘。

他极喜读书,涉猎颇广,古今中外无所不读,嗣父为他设计的前程是参加科考取得功名,光大门楣,却料不到林觉民长大后做下了惊天大事,名垂华夏。

读遍群书的林觉民此时对中国的现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研判,民主主义的思想业已萌发,他对获取功名毫不在意,13岁那年在家人要求下参加科考,他在试卷上挥毫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遂扬长而去。

林觉民自小即是至性之人,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

1902年考入全闽大学堂,进一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他极为推崇邹荣的《革命军》,反复精研,深感这是中国唯一的富强之道。

为宣扬革命思想,他和同学租房成立读报所,收订《苏报》、《民报》以及秋瑾的《中国妇女》》等进步刊物,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更是印了无数本,不断在市民中宣扬和传播革命思想。

林觉民口才极好,他曾发表《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声泪俱下,鼓舞性很强,全闽大学堂一名学监听后曾言:“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

窗外疏梅筛月影

1905年,林觉民遇到了一生中的至爱,他与陈意映结为连理。虽说是长辈的安排,但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林觉民,饱读诗书、温柔美丽的陈意映仿佛是前世的恋人、今生相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人伉俪情深,常常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时,携手并肩观月听风,一对情投意合的爱侣“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那是何等的情深意切,那又是怎样的爱意缠绵!

林觉民没有完全沉浸在新婚燕尔的快乐时光之中,他的家国情怀一直不曾放弃。他决定在家乡践行邹容《革命军》中关于“教育与革命并行”的理念,开办学校,亲自教授国文,向乡人介绍国内国际形势,鼓励他们放眼全球,革除陋习。

林觉民的爱国主张和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陈意映的理解和支持,陈意映主动参加学习,并带动林觉民的堂妹等亲属一起听课。她主动放开了裹着的小脚,在她的带动下,乡人纷纷行动起来,彻底解放几千年封建旧思想对女性身体的束缚。

远渡东瀛寻找救国路

20世纪初的福建正处于海外舶来的思想与本地思想的交汇处,深受西方开放文明吸引的林觉民在宣扬革命思想时,总能碰到有人嘲讽他痴人说梦,说他想以一己之力抗衡整个社会是不能成功的。

在不被人理解和支持的苦闷中,林觉民决定进一步寻求救国之路,他认为要借鉴外国成功经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了他的首选。

1907年,林觉民告别爱妻稚子,一人赴日本研修日文,兼修英语和德文,后又改修哲学。没有远行游山玩水,没有踏足市井风情,他只是一边全力扑入知识的海洋,拼命汲取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一边默默地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

不久他接触到了在东京的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使他非常振奋,认为这个组织的思想和宗旨正是自己想要寻找的,与自己十分契合,他加入了进去,很快成为了福建分会的骨干力量。

在同盟会里,林觉民进一步焕发了活力,积极参与组织筹款,革命精神宣讲、外联等一系列活动,慢慢地他成为了同盟会元老黄兴的重要助手,更为积极地组织和开展革命救国活动。

陈意映全身心地支持丈夫学习进步,在这段分别的日子里,她独自抚养两人爱情的结晶林依新,从儿子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每一次新的变化、新的进步都记录下来。等到林觉民暑假期间归家省亲,她靠在丈夫的身旁,细细讲述,娓娓道来。

陈意映告诉丈夫,不要挂念公公婆婆,她会替他尽孝,侍奉堂前。夫妻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因为离别日久而变淡,反而每次都短别胜新婚,浓的爱情、蜜的亲情是怎么也化不开的,这是唯有致情致性之人才有的。

妻子的爱更加催发了林觉民救国救民的思想和行动,他希望天下人都能像他这样幸福生活,更加奋力地为革命奔走呼号。

林觉民与陈意映

积极参加广州起义为国捐躯

林觉民参加同盟会之前,同盟会已在国内组织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献关起义等反击清帝国的革命活动,试图推翻清政府,可惜均未成功。

1910年,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成员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第二年春季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起义,这次起义由黄兴任总指挥,由同盟会成员组成800人的“先锋”,实为敢死队。

汲取了以前起义的教训,这次起义前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和筹备,筹措钱款、购置武器枪械、组织联络都安排专人负责,并于第二年1月在香港成立了起义统筹部。

林觉民接到起义通知后,从日本赶赴香港,后返回到家乡福建召集同盟会成员参加革命。

4月9日,林觉民带领20多名福建同盟会骨干从马尾乘船赶赴香港,11日到达香港,林觉民的任务是负责将汇聚在香港的起义人员安全护送到广州,他带领助手一次次乔装打扮往返于香港和广州之间。

广州起义

随着起义日期的临近,各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4月24日夜,林觉民抽空返回家里,最后一次看望父母和妻儿。

他的突然回归,令父母惊诧,令妻子惊喜,看到父母妻子喜忧参半的神情,他涌到唇边的话语又咽了回去,谎称学校放樱花假,他陪同日本同学到福建游玩,才有闲暇回家来一趟。

可是夫妻连心,更何况对丈夫知之甚深、聪慧非常的陈意映,她察觉到了丈夫的异常,看到丈夫的眼神在自己和熟睡的儿子身上凝注,她拉着丈夫的手说,“君今后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生死不离的真情勃然而发,令林觉民心痛不已。

起义前的深夜,已身在广州的林觉民一直无法入眠,取过一方白巾,挥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与妻书》,在墨未尽之时他又写了《禀父书》,为自己不能尽孝而向父母告别。

4月27日,起义打响后,林觉民在与清军的战斗中受伤被俘,起义失败。关在狱中的林觉民绝食赴死,5月3日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终年24岁。

就义前他慷慨陈辞: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刹那即是永恒

林觉民的岳父知道女婿参加起义后,赶紧叮嘱女儿带着孩子和公婆搬离居所,另找安全之地落足。带着身孕的陈意映挺着笨重的身体,领着幼小的儿子,还得不停安慰心忧如焚的公婆,事实上她的凄苦与谁诉说。

不久后的一个黄昏,林觉民的《与妻书》被同盟会成员送到陈意映的手里,刚刚看到“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她就被巨大的悲痛击倒在地,等她缓过气来颤抖地将全书看完,一股随夫而去的意念令她想要自杀。

幸亏已看完《禀父书》的公婆进门阻止,她看着扑在身上的儿子,抚着隆起的小腹,勉强压抑住悲痛和自绝的念头,但却自此一病不起,腹中婴儿也早产降生。

每每夜深人静,她都会独立寒窗,一边拿出《与妻书》,看着那熟悉的字迹,读着那缠绵的语句,仿佛丈夫的声音就在耳边。

她遥望那冷清的黄花山岗,不知道自己的思念他能否感到,不知道他在那里是否也像自己一样孤独无助,她每每会回忆到丈夫挑起自己头上的红帕,两目相对时,那情意的温婉、爱意的无限…………

陈意映终于在不到2年后追随林觉民于地下,在地为连理枝,她坚信她去的那日,就是夫妻再见之时。

夫妻同心,刹那即是永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