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北京这两家医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6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61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3%。北京市属医院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团队“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领衔团队申报项目的《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分别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脑血管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王拥军教授团队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历时18年,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记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使复发率相对下降37%至73%。

同时,团队创立了以精准治疗技术等规范化应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进转化技术体系,可使脑血管病1年复发率相对下降28%,致残率相对下降26%,找到了医疗技术向临床转化的有效途径。团队还创建了集组织化管理模式、层级化质控架构和信息化数据平台于一体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体系,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反馈医疗服务质量,该体系覆盖全国2497家医院,有效推动适宜诊疗技术向临床转化应用,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指标规范执行率相对提高21%。

耳鸣、耳聋、眩晕是耳科疾病的三大主要症状,影响我国上亿人口,发病量大且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是影响民生的重大卫生问题。耳科疾病的病变解剖位置深、隐匿微小,传统耳科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时存在看不清、看不准、看不懂,以及“视而不见”和“显示不出”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得耳科病变影像诊断效能低下,极大制约了影像在临床诊疗中的效果。如何通过影像学精准评估实现耳科疾病个体化精准治疗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王振常教授团队从创建耳科影像的规范检查方案和系统评价模式、提升耳科疾病的病生理结构显示能力入手,历经十年攻关,通过揭示疾病发生机制、构建针对性影像检查及诊断体系、创研十微米级耳科专用CT设备,大幅提升了耳科影像诊断效能和耳科影像学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项目在国际上率先阐明搏动性耳鸣全链条发生机制,构建致鸣多因素影像评估体系,制定中国指南,改写美国标准,引领该领域前沿研究;构建耳科影像检查及诊断新体系,实现低辐射高质量的成像和病变的精准检查,提升了诊断效能,主导行业发展;研制小焦点大功率X线发生器,提出小视野数据重建、散射校正、几何标定、运动校正等系列新算法,发明双源-双探测器设计的世界首台十微米级临床耳科CT专用设备,填补国际空白。该成果在全国各级医院的耳科疾病临床诊疗中广泛推广应用,疗效显著提升,社会效益突出。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杨绪军 通讯员 卢国强 苏天是

编辑 王海萍

流程编辑 刘伟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