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重阳节写的一首词,节日的欢愉无法掩盖词人内心的悲伤,读来唯美动人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月初九为什么被称为重阳节呢?原来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在《易经》的爻辞中,“九”这个数字代表阳数。古人认为九月初九这一天,日期与月份的数字正好都是九,是两个阳数重合,所以也叫“重阳”,这一天也就被称为重阳节了。

从时间节气上来说,九月初九是深秋时节,这是一个丰收的时节,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五谷丰登。在多姿多彩的时节迎来收获的喜悦,人们有理由让节日充满仪式感。

登高望远、遥寄相思、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等一系列适合在这个时节里开展的活动由此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江南北的人们接受,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寓意美好,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植入到了传统节日中,两者相得益彰,也让节日多了一份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女词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首首蜚声诗坛的、一句句传诵千年的重阳节名篇佳句,让这一传统节日的美好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的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写在重阳节的亦或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不胜枚举。北宋词人晏几道在重阳节的宴席也曾写下过一首《阮郎归》的词,不仅写出了一些流行于北宋时期的重阳节习俗,也写出了晏几道深沉的情思,是一首寄深情于重阳节的名篇佳作,原词如下: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开篇两句写“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词人从重阳节里的景物开始写起,为后文九月“重阳”先作渲染,并从中透露作词地点。

《礼记·月令》中写着:“季秋之月,霜始降,鸿雁来宾。”这一描述是符合重阳节物候的,重阳节虽然不是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但重阳节与二十四节气当中的“霜降”在时间上,也就相差前后两三天。

词人以舒缓、平淡的笔调,从气象和物候两个方面出发,写出了重阳节的特征:重阳时节,白露为霜,天上的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似乎也随之在天空中拉出了长长的云翼。

词中的“天边金掌”是晏几道引用的一个典故,相传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修建了一个高二十丈的铜柱,铜柱上面铸造着铜人,铜人的手掌托着一个盘子,用来承接露水。

这样的一个极具想象力与迷信色彩的建筑物代表了汉武帝想饮“玉露”以求长生的愿望,承露金掌这一建筑物也代表着它是皇宫所属。

晏几道词中用到“天边金掌”,指的不是汉代的建章宫,而是北宋的都城汴梁。词人只用这两句,就将重阳节前后汴梁的气象和物候特色勾勒了出来。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前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紧密而自然。既点出开篇两句描写的是重阳节里的景物,也引出“人情”二字。

原来晏几道是晏殊幼子,晏殊地位尊荣,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晏几道,身上既有赋性的天真,又有横溢的才华。

晏几道年轻时候,酒筵歌席,良辰佳节,有过不少欢娱的朝暮。晏殊死后,家道衰落,晏几道的生活陷于贫困,对于人情世故、悲欢离合,他有更多的经历和体验。

宋哲宗元祐初,晏几道词名盛传于京师,苏轼曾请黄庭坚转致期望结识之意,但他回答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从晏几道的语气中也能看出他对自己的才气是很自信的。

世事的变化以及人情的冷暖,不免让经历过这一切的晏几道有着深深的体会,他的天真时时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波折,忧伤与悲凉也伴随着他飘零的后半生,因此他的词作中的情感表达也是很深沉的。

在异地他乡,在重阳佳节来临之日里,还有朋友邀请晏几道参加宴会,这让饱受世事沧桑、人生冷暖的词人开心不已,心头也温暖了不少。

美酒佳肴,歌舞宴乐,而且当日所饮之酒的味道正是词人熟悉的“绿杯”,宴会上歌女表演的舞蹈正是自己当年看一了遍又一遍的,听到的歌曲正是自己听过很多遍的熟悉的旋律。

宴会上关于重阳节的习俗犹如自己青春年少之时家乡的,这一刻让词人真正体会到了人情温暖如故乡的况味。

经过不少辛酸之后,还能得到这种温暖,不言珍重而包含多少珍重之意。“人情似故乡”虽然都在极力地渲染宴会给他带来的欢愉,但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将此刻的宴会情景与晏几道的身世联系起来的话,就会明白这是充满辛酸的欢愉。

下片开头三句“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是对上片第三句的补充,再一次叙写了重阳节的活动内容。“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宴会场面的盛大与隆重,以及参与宴会的人们身着精美的服饰,进一步渲染了宴饮的盛况。

词人为何在下片要再一次描写宴会的规模呢?是词人情感的再一次共鸣。他在宴会上回味着人情的温暖,回忆着佩兰簪菊、酒宴歌舞的昔日重阳节盛景,感受着今日隆重而热烈的重阳节氛围。

所以下片中对重阳节场景的再次描写,于情于理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不仅没有让词作显得辞藻堆砌,反而让词作迸发出强烈而又真挚的情感来。

这三句是整个过节活动的一个归结点,包含多重的层次:宴会给词人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欢愉,词作本可以随着宴会的高潮而收尾,可是这样不同寻常的一次宴会,这样一次给词人带来“人情如故乡”的宴会,必然要有一个升华和冷却的心理过程。

所以词人需要再去调理它,他不堪回首的繁华岁月、不堪回首的昔年岁月,不堪回首的年少往事,在今日的重阳宴会中,在此情此景中被重新唤起。

词人经历过的层层挫折,内心面对的重重矛盾,感情上遇到过的种种曲折在此刻交织在一起,自然就把意境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结尾两句“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有人情的温暖,有过节的兴致,隐藏在词人内心深处悲凉还是无法排遣,所以他只能希望在醉酒的状态下,将内心所有的郁结和烦恼统统忘掉。

写到此处,词义营造的节日氛围、重阳节日的欢乐和宴会给词人带来的欢愉在词人内心的伤感面前,都已黯然失色。由此可知这么多年来潜藏在晏几道内心的、不为外人所道的悲伤是有多深。

但词人内心是完全没有自信的。正因为没有自信,所以此刻词人感觉到自己恐怕连大醉一下也难以做到,所以只好用吩咐的口气,盼望为宴席助兴的歌女,不要唱出令人肝肠寸断的歌声。否则,不但内心的悲凉忘却不了,而且怕连“沉醉”也做不到了。

从晏几道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尽管他真挚的情感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感知了许多人情冷暖之后,内心的悲凉早已挥之不去,业已成为词人常态化的情感,尽管那些曾经令他刻骨铭心的人或事,在此时此刻,他已经不愿去主动回忆这一切了。

繁华已然落尽,往事已然尘封,过去了就过去了,再去回忆还有什么好的呢?只会让自己更难受。

晏几道这首重阳节写下的词,词人呈现出了凝练而高远的景色,情感的描写波澜不惊,却又连绵起伏,词作从舒缓渐进到悠扬旋律,与词人情感的变化高度契合。

正因为词作的意境与旋律配合得如此有韵味,如此有感染力,读来让人真正体会到伤感的文字在文学作品中也是极具魅力的,伤感是人之常情,是深沉的,是唯美的,也是最美的情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