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是关键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已跃居我国第3-5位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仅次于肺癌的我国第二大高发肿瘤。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

在我国,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时即属于晚期,即便通过以手术为主的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不超过40%,而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完全可治愈。

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对预防和降低结直肠累积死亡率至关重要,肿瘤防治,早筛先行。

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结直肠癌?

1、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交替腹泻便秘;

2、大便性状改变,便血,粘液便,形状变细变扁;

3、排便费力,有排便感,无大便解出;

4、腹痛,不确切持续性隐痛,腹痛向肛周放射,腹部不适,腹胀感;

5、腹部肿块;

6、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低热。

结直肠癌主要筛查手段:

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粪便DNA检测、乙状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等。

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及具体细则:

一般人群:50-74岁,无明确高危因素者

首次筛查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免疫法大便血检测,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

1)发现腺瘤:每隔1-3年复查结肠镜→再发腺瘤:继续每隔1-3年复查结肠镜。→若无复发:复查间隔延至3-5年。

2)未发现腺瘤:每隔5年复查结肠镜。

后续筛查每年至少检查1次免疫法大便隐血,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高风险人群:

有结直肠腺瘤病史;家族史阳性者;炎性肠病者

高危人群应每年参加结直肠镜检查。

有遗传背景人群:

遗传性结直肠癌主要包括: Lynch综合征、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

所有结直肠癌患者应询问其肿瘤家族史并明确肠道息肉情况,符合以下条件者进入具体病种的筛查。

1、全结直肠范围内息肉数≥20枚者,或家族中有确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个体,需进入FAP筛查。

2、伴口腔粘膜、嘴唇、鼻子、面颊、眼周、生殖器、手足、肛周等处皮肤有明显黑斑者,或家族中有确诊黑斑息肉综合征(P)患者的个体,需进入P综合征筛查。

3、排除FAP和P综合征的结直肠癌患者,年龄≤7岁者全部进入 Lynch综合征筛。

结直肠癌饮食运动预防

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及其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

全谷物:粗粮,全麦食品,谷物,远离烧烤、腌制、熏制食品,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

运动:运动这对于年轻人尤其重要。

其他:鱼类、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其他莓和菠菜等)、多种维生素、钙剂、乳制品也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忌吸烟、饮酒。

做到早防、早治,和“肿瘤君”说拜拜!

科室介绍

上海市同仁医院肿瘤科现有医护人员20余人,其中硕博导师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4人;博士1人、硕士7人,主要开展实体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热疗及微创治疗,即将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科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项,校局级课题4项;发表科研论文50篇,其中SCI文章30篇(总IF>100分,最高IF 11.161分)。曾被评为上海市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区级医院强势学科(第5/共621个科室),2017-2019年连续三年上海市化疗质控获同类同级第1名,上海市区级医院科研竞争力肿瘤科第1名;2018年荣获上海市总工会巾帼文明岗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