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治本伤寒论65条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sè恶寒,淅xī淅xī恶风,翕xī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7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9 服桂枝汤,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xī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0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1(宋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zhān语者,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
12(宋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13(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4(宋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5(宋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6(宋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17(宋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18(宋61) 发汗,若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19(宋63) 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主之。
20(宋65)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1(宋67) 发汗,若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主之。
22(宋69) 发汗,若下之后,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23(宋70) 发汗,若下之后,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
24(宋76) 发汗,若下之后,虚烦不得眠。若实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ào憹náo,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25(宋82) 太阳病发汗,汗出后,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shùn动,振振欲擗pǐ地,脉沉紧者,真武汤主之。
26(宋96) 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7(宋99) 伤寒,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28(宋100)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不愈者,小柴胡汤主之。
29(宋102) 伤寒,心中悸而烦者,建中汤主之。
30(宋103) 太阳病,反二三下之,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
31(宋106) 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但少腹急结者,与桃仁承气汤
32(宋135) 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陷胸汤主之。
33(宋137) 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舌上燥、渴,日哺所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34(宋147) 伤寒,发汗而复下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35(宋149) 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心下满硬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36(宋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37(宋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yi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38(宋158) 伤寒中风,反二三下之后,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39(宋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40(宋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41(宋176) 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白虎汤主之。
42(宋168) 伤寒下后,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3(宋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阳明病
第44-47条

44(宋180) 阳明之为病,胃实也。
45(宋217) 阳明病,发热汗出,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46(宋236) 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渴,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47(宋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遗尿。发汗谵语,下之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少阳病
第48条

48(宋263)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太阴病
第49-50条

49(宋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自利也。
50(宋279)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五、少阴病
第51-62条
51(宋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52(宋303)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53(宋304) 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54(宋305)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55(宋30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56(宋309)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57(宋311) 少阴病,咽痛者,甘草汤主之。
58(宋314) 少阴病,下利者,白通汤主之。
59(宋316) 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60(宋317)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61(宋319) 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62(宋323) 少阴病,脉沉者,宜四逆汤
六、厥阴病
第63-65条

63(宋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64(宋77) 发汗,若下之后,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65(宋350) 伤寒,脉滑,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