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区郭村的历史

【往期选读】

名镇丁伙的历史    古镇邵伯的历史

古镇樊川的历史    古镇宜陵的历史

古镇小纪的历史    古镇丁沟的昨天

提到郭村,大家首先会想到郭村保卫战。

1940年6月28日至7月4日,新四军挺进纵队2000多人在郭村地区浴血激战七个昼夜,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和苏皖边区13个团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军事的双重胜利,这就是史称“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

在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凯歌中,陈毅以绛夫为笔名写下《保卫郭村》歌词:“六月二十八炮火飞腾,顽固派十路进攻包围郭村,要断绝人民的生路,要消灭抗战的孤军……我们保卫了郭村,创造了抗战的光明,我们保卫了郭村,我们更要大无畏地前进。”

保卫战胜利后,陈毅指示筹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7月7日,江都县政府成立大会在塘头镇(今属郭村)隆重召开。苏北特委副书记惠浴宇宣布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在姊妹楼成立。

7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郭村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刘炎、钟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自此,苏北党和军队有了统一的领导,部队军政素质得到提高,面貌为之一新。(7月25日,陈、粟按既定方案率部东进,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移师黄桥)

这三大历史事件,奠定了建设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也让老区郭村写进了中华民族抗战史册。

郭村保卫战烈士纪念馆是郭村抗战最好的见证。

全国解放后,郭村保卫战被拍成了电影《东进序曲》,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1980年,正值郭村保卫战胜利40周年之际,建立郭村保卫战革命烈士陵园,原址在镇街道边,1999年重建扩建,新址在郭村镇通扬村南、嘶华路西,占地面积6971m2,建筑面积1500m2,座西朝东,寓东进之意,由门楼、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园名由原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纪念碑高16米,宽2.2米,矗立在5000平方米的广场中央。碑身正中镌刻着亦由叶飞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身背部镶嵌着扬州地区行署敬立的碑文,碑基呈宝塔形,四周镶嵌着8块大理石浮雕,再现了当年战斗情形。纪念馆是两层楼房,面积为800平方米,内部设序厅、展览厅、接待室、书画室等。纪念馆分上下2层,藏历史资料、图片400余幅(件),有关新四军向北发展、东进抗日的史料著作100多套(本),老战士回忆文稿60余篇,新四军当年战斗生活用品、战利品等实物60余件。

(烈士纪念碑)

纪念馆建成以来,先后接待过叶飞、姬鹏飞、惠浴宇等中央、省、市、军队领导及一大批新四军老战士及其亲属子女,他们凭吊革命烈士,关心郭村的经济建设,寄托对老区美好未来的深情厚望,不断掀起爱国爱乡热潮。20多年来,郭村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馆,先后开展了“写史立标现场会”、“纪念郭村保卫战胜利60、70周年”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及纪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郭村保卫战纪念馆)

1992年被开辟为“江都县中小学德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生联合会联合命名为“江苏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2007被列入省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与纪念馆一路之隔便是陈毅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陈毅元帅的雕像。陈毅元帅骑着战马,指引着东进的方向。

(陈毅塑像)

1940年7月,郭村保卫战胜利后,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在塘头相继宣布成立江都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塘头镇知名士绅于仲吕,不仅将于氏姊妹楼提供给县政府办公,还将家藏的一把勃朗宁手枪赠送给惠浴宇。此外,于仲吕又说服众多乡绅集中步枪多支,子弹两大箩筐,支援新四军。塘头、郭村、麻村、七里等地的1000多名青年民兵纷纷报名参军。

解放后此处是历届区乡政权所在地。1986年,于氏姊妹楼被江都县委、县政府定为“江都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设立了纪念永久性标志牌。2014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郭村镇对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地进行恢复建设、改陈布展。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重点展示1940年新四军江南主力执行中共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方针,渡江北上,在郭村塘头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策东进,为建设和发展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业绩。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

馆规划占地20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整个展馆分为“苏中沦陷,全民抗战;中央决策,向北发展;主力北渡,会师江都;铁流东进,辉煌业绩;官兵平等,纪律严明”等五大主题,以图片、史料、实物陈列等形式,真实地展现了新四军在扬州地区的抗战历史场景。

总之,郭村是革命老区,系江都革命的发祥地!

郭村,古称廓村,在其老集镇西南不远处的邠州村一带曾经是一座州城。古称城外3里为郊,5里为廓,当时的廓村就是邠州城外有名的村庄。后来随着邠州城的消失,廓村逐渐演变成了郭村。郭村古时还筑有城廓,一度是江都东北乡村中的重镇,后来衰败冷落下来,城也废了。南唐建州城泰州时,砌城墙用的砖头,一部分就是从郭村旧城墙上拆下来的。这些虽为传说,但明朝初期,“廓村”一名已有记载,且与“郭村”通用。据当地《许氏族谱》记载:“许氏原籍河南,祖先云仟公拣选知县,建文(1399-1402)中,历任南京上元,因靖难兵至,燕王征之,不忍苟就,遂自经(尽)于县署内。公生子道行,尽室偕行,徙于维扬之东乡厥邑廓村,见其俗和平,人民淳厚,于是弃读就耕,卜宅居焉。”另据当地《曹氏族谱》记载:始祖福全公元末明初洪武戊申时人,自建都南京,偕子慎吾宦游姑苏,寄居阊门,因燕兵南下,迁于维扬系属扬州府江都广德乡郭村庄,因其地水秀风清,里仁温厚,是以择而居之,日见添丁兴旺,户密人多,谓其名曰“曹家巷”。明朝末年,郭村称为东郭,该地名记载于崇祯十七年(1644)重修的当地《蔡氏族谱》序。清雍正九年(1731),称为三都广九图。清同治九年(1870)设郭村镇,属万寿司巡检。民国元年(1912)称东郭乡,是方圆数十里内闻名的农村集镇,拥有前巷、中巷、后巷、杨巷、徐巷5道巷子,门户以千计、居民以万计。民国二十年(1931),江都县行政区划调整,大乡析小乡,将东郭乡划分为郭村、龙耳、新福3乡。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淮北出的盐通过沐阳河、串场河及泰州运河转运到郭村,江南商人带着工业品来此贩盐,加之这里又是通扬运河及里运河两岸的粮食集散地,郭村遂成为新兴的商业村镇。民国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41—1945),杨、徐二巷毁于战火。民国三十六年(1947)并乡并镇,仍称郭村乡。1958年,并入宜陵公社;1959年,由宜陵公社析建郭村公社,由吴桥公社析建二姜公社;1960年,划郭村公社部分区域成立塘头农场;1962年,组建塘头公社;1983年改郭村乡、二姜乡、塘头乡;1985年,郭村撤乡建镇;2005年,将塘头镇与郭村镇合并设立郭村镇,镇政府驻周楼。

塘头古称东塘,当地于氏家族第十五代于齐庆所著《小寻畅楼诗文集》记载:“家世居东塘村,村去城六十里而近”。上溯东塘历史,清乾、嘉朝江都籍学者顾銮所编《广陵揽古》记载:“东塘,或云在扬州之东……。其按《通鉴》云:唐淮南节度史高骈檄四方兵讨黄巢,出屯东塘。诸将数请行期,骈托风涛为阻,不发。后秦彦在广陵与杨行密战不利,自开化门出,奔东塘,即此地也。”明末,这里称塘头庄。本地《何氏族谱》记载:何氏祖先于明万历末年由山西大同迁于江都申德乡塘头何家庄。另有上世纪50年代末河南出土的庄桥村胡氏祖先胡源芝墓志铭称,当地为“大明扬州府申德乡塘头庄胡家河”,显见明朝塘头地域南至周楼村,北止庄桥村。清初,塘头已成风清水秀、人烟稠密的鱼米之乡。清中后期,塘头以文化繁荣显赫一方,于氏“科举之盛竟甲一方”。民国《江都县续志》记载:“江都东乡号为固塞,康乾以后,鲜有达者,独塘头一隅文风蒸蒸日盛,于氏提倡之力为多……”民国元年设塘头乡。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塘头商业一度较为发达。时全镇有近千户人家,至少有一二百户大户,他们不事生产,却是高消费群体,许多为大户服务的饮食、洗浴等行业应运而生。同时,当地又是里下河农民所产稻米与运盐河以南农民所产旱谷的商品交换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月,日寇扫荡塘头,烧毁房屋600多间,使塘头文化、商业蒙受惨重之灾。在此前后20多年间,江都县于民国二十年(1931)调整行政区划,将塘头划分为塘头、周楼、永和3乡,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并乡并镇,仍称塘头乡。塘头距泰州只有6公里,是泰州向西的门户。民国年间,这里建有4座镇门,正门悬有“泰西重镇”匾额和“厉兵秣马;枕戈待敌”对联。国共双方机关、部队先后驻于此,曾为中共苏北区党委、郭村区政府所在地。后经多次区划调整,1960年从郭村人民公社析出建塘头农场,1962年成立塘头人民公社,1983年设塘头乡,1999年建塘头镇,2000年与二姜乡合并仍称塘头镇,2005年与郭村镇合并,称郭村镇。

据传说在明代初年,有姜姓兄弟三人都居于此,后来老三参加朱洪武的队伍,随军南征,其子孙就落户在云南安顺市。二姜乡政府曾收到安顺市政协一封信,是姜氏后代到二姜来认宗的。古时姜家老大住在庄子东头,老二住在西头。久之,人们就习惯将东头叫大姜庄,西头叫小姜庄,又称大小姜庄。这庄子很大,有几百户人家,庄子中间有一条官巷,以巷为界分为两县。从明代到清朝,大姜庄属泰县(今泰州市),小姜庄属江都。抗战开始,为了便于领导抗日救亡工作,大姜庄才合并到江都,改名二姜乡。2000年与塘头乡合并称塘头镇,2005年塘头与郭村镇合并称郭村镇,二姜归郭村镇。

“未闻垂钓盐河上,却道姜庄青史长”,这是江都诗人对二姜历史的见解。二姜的姜氏虽来源于渭水,但终因年代久远,难以详考。二姜姜氏自称是“渭水堂”,其门联为:“渭滨世泽,天水家声”。从这里可以看出姜太公是他们的远祖,他们是太公的一支后裔。

到郭村,可以走一走郭村、塘头、二姜的老街,来感受那过去的岁月。

古镇郭村是由前巷、中巷、后巷三个大自然村庄发展而来。老街地处最热闹的中巷地段,沿老郭村河北岸而设,依河势向东,后折而向北,一里多长,宽近4米,以青砖铺成。南首河对岸建有古真武庙(俗称马神庙),人们习惯称老街为庙头街。马神庙附近有西桥、东桥,是老街通往马神庙及前巷等地的必经之道。东首北侧建有新福桥,连接东舍、汪头等自然村庄,附近有勅建孝坊一座,北端有严家桥通往后巷。

清末民初时,泰州的魏、钱、步三户客商来老街开设酱园、药店、杂货店,本地的饭店、浴室亦开始兴起,街上有大小商店几十家。民国二十年代,苏北阜宁帮、安徽寿州帮两大盐帮聚此经销私盐,江南客商带着工业品前来贩盐,还有扬州、仙女庙等地的粮贩到此征购粮食,老街成为江北农村的经济贸易中心。据当地老人讲,一里多长的庙头街,茶馆、饭店、粮行、银楼、药店、酱园、烧饼店、铁匠铺、杂货店、灰竹行等一家挨着一家,如果一家出一只鸡蛋,就足够唱一个月连本戏的钱了。真武庙内常年香火旺盛,庙外生意兴隆,形成以庙带市的格局。老街附近还有蔡氏节孝坊和华林寺、文昌宫、元真观、斗坛、龙如庵等知名佛道寺庙及伊山桃园古迹,更是增添了几份古雅风韵。

民国年间,当地人称塘头老街为“店门口”,顾名思义指开店的地方。老街全长约0.3公里,分为3条街道。东街、西街住户多、商店少,中街为主街道,南北走向,依河建筑,地面以青米石铺砌,河岸两侧以小楼砖垒起河墙,并有木栏杆防护。河西街道设对开店铺,檐口有瓦当相连;河东街道设坐东朝西的单面店房。主街道上有3座木石结构的小桥,北首为德源桥,中间为松茂桥,南首为十三碾砣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向南折而东,与龙耳河的7条支流汇合,俗称“西流水”。

塘头老街在清末民初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街道,戏园、茶馆、饭店、浴室、烟店及碾坊、粉坊、漕坊、豆腐店、油米店、烧饼店、布衣店、百货店、铜匠店、银匠店、酱园店、剃头店、当典等应有尽有。聚族而居400多年的于氏家族富甲一方、名盛一时,楼台亭阁鳞次栉比,高楼大院华丽堂皇,于氏姊妹楼、依绿园、关帝庙(家庙)等古迹更是坐落其中,远近闻名。

民国二十九年(1940)秋冬之际,日军扫荡塘头,烧毁房屋120余间,依绿园、关帝庙被毁,镇容受到严重破坏。

二姜老街建于清末,位于当地最繁华的姜小庄,呈东西走向,由两条宽2米余、总长约500米的南北平行街道组成。二姜一带近千户人家,就有数百间瓦屋集中于街道两侧,商店、民居犬牙交错,保持着“小瓦青砖外包皮”的清代民居风格。

民国年间,二姜老街商贾云集、市面繁荣,有粮行、油坊、漕坊、碾坊、染坊、茶食店、酱园店、鱼行、肉案、茶馆、山竹店、银楼、饭店、浴室等大小各式店铺70余家,至今仍在当地传有“九油十八漕,东西两当典”的盛况。二姜老街位于江都、泰兴、泰县三县交界处,东官河横亘东西,潘应河纵贯南北,里下河地区所产稻米通过水道转运至这里,与二姜及来自高汉、泰兴等地所产旱谷杂粮进行交易,当时在前街上就有粮行十五六家,生意十分火爆。当地人还因地制宜拥有9家油坊、18家漕坊,把菜籽、大豆等用土法榨油,又把高粱、玉米、甘薯、大麦、荞麦等五谷杂粮进行酿酒,供应当地居民及来往客商。周楼富户周茂喜来此开设的油坊门面达2000多平方米,又为当地第一个使用机器榨油。在北街东首有一座规模最大的商户,是名闻一方的浦头张寿伯来此开设的岐余当典,前后6进,院墙高达20余米,有数十间房屋。此外,一年一度的二月十八庙会更为老街营造了特殊的历史文化气氛。

郭村的历史,还深藏在古迹遗踪中。

三娘井,水脉悠悠泽后人。

三娘井位于郭村镇三娘村。据《江都县志》记载:此井为五代时古井,明初重凿。现存井栏花岗石质,外方内圆,上小下大。井旁存民国十九年(1930)刻石一方,题记五代时三娘造井的神奇故事及该井凿修经过。井栏内壁有18条半凹痕,其中18条十分明显,另一条比其它凹痕浅得多,故称半条。井栏底座上有一根3.5厘米宽的铁箍,几乎是天天潮湿,但它仍乌黑锃亮,越千年而不锈不蚀。

相传建于后汉。其时庄上住着一李姓人家,养育着三个儿女,最小的女儿容貌出众,娴慧、聪明。后汉高祖刘知远下诏选妃,三女儿应召入宫为妃。高祖见她天生美貌,故特别宠爱。然而,三女儿入宫后,整日闷闷不乐。高祖问其缘由,方知她不习惯宫中的奢华生活。高祖无奈,答应让她回原籍,临走时给足银两,并派专人送她回乡,日后还曾亲临此地看望她。三女儿回乡后,好景不长,一场罕见的旱灾夺走了她父母亲人和及许多乡亲的生命。为了解决吃水困难,她典卖了金银首饰,请人在村子里打了一口井,让百姓吃上了水。乡人感恩,名之为三娘井,并将村子改名为三娘村。岁月流逝,数代百姓频繁使用,如今井圈内壁至沿边被井绳拉出了19条深深的绳痕。

三娘捐造义井、泽被乡人的传说,尚无史证。然当地李氏传有家谱,民国间建有“刘李氏宗祠”,分为“本李堂”和“刘李堂”,有“入刘李堂者,生为刘姓,死后李姓”之说,使这一传说更具神秘色彩。

姊妹楼,双楼阅尽人间景。

姊妹楼,亦称于氏双楼,位于塘头,系清代末年翰林于齐庆故居。于齐庆系于谦的第十五代子孙,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知府、翰林院编修、广东布政使。姊妹楼是他退隐后由门生齐燮元(时任江宁镇守使,后为江苏督军,直系军阀)出资修建。于齐庆对建筑材料和工程质量要求严格,因工程进度较慢,最后直到他死后不久才告竣工。

南与花厅相接,北与客堂相连,占地4亩有余。双楼面南而立,上下两层,造型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坡顶风墙,其间有楼梯相连,远远望去,两楼似分似合,若即若离,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好似孪生姊妹携手而立,故名姊妹楼。姊妹楼设计精巧,造型奇特,正看为一楼独立,旁看两楼相连,可谓匠心独运,天工巧夺,在古建筑中堪称一绝。

楼内陈设古色古香,质朴无华。精美的雕刻窗棂,图案各异,有各显神通的八仙过海,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五蝠(福)临门……无不神形兼备,惟妙惟肖。人在楼中,或坐、或立、或信步、或凭栏,田园景色,尽收眼帘。每当月上东山,最宜在此观月之出,欣赏“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丽景色。

昔时楼下为花园。园内有石塔一座,四周古树参天,修竹挺拔,四季花草,争奇斗艳;假山奇石,玲珑剔透。惜今之不存,惟双楼依然俏立。

许多人难以想象,这个清末传统民居建筑,曾一度是陈毅、粟裕运筹帷幄新四军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战略的所在地。

(姊妹楼)

华佗寺,真武寺,梵音空濛庇百姓。

华佗寺,原名华佗庙,位于郭村镇周楼村。第一进为山门;第二进为华佗殿,供奉华佗神像;第三进是痘疹殿;第四进是一独立小庭院。

千百年来,华佗庙几度毁圮、复建,但大不如前。山门戏楼、华佗殿、藏经楼无法复原,到抗战时,仅剩前后3进。解放后,存中殿一进,三开间七架梁,砖木结构,柱脚皆有石础防潮。经测定,杉木房柱及石础皆有千年历史,这是古华佗庙的物证。殿宇上精致的瓦头瓦当在“文革”中被捣落下地而毁。寺内房屋殿宇成了生产队队房,后又变成猪鬃厂。2011年新建华佗寺主殿一进。

华佗庙从何而来?相传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在周家楼开设诊堂,为百姓治疗瘟疫达3年之久,并在当地收了两名弟子,一为广陵郡东乡人吴普,一为当地读书人陈胄。后吴普随师傅行医异乡,陈胄留在周家楼为民众治病,其医术精湛,颇受当地人爱戴。一年夏天,村民胡仁风风火火来找陈胄,说喉有异物,吞咽困难,疼痛剧烈。陈胄视之,见一对喉蛾卧于喉中,红肿化脓。他用三棱针在胡仁两大拇指挠侧指甲外侧轻刺一下,挤出几滴血,让胡仁做吞咽动作。胡仁咽了几口口水,立刻说不疼了,并马上就可吃东西。北村老蔡家小女儿腹痛腹泻,尽排水样便,一日数十次。陈胄用三棱针在孩子四指缝中一刺,挤出一滴透明液体,并嘱其喝点盐开水便好了,未花一文钱。此针法一直留传于民间,至今仍有医生使用此法治疗急性扁桃腺炎和急性胃肠炎。

华佗因为曹操开颅治脑风病,遭致猜忌,于农历九月初三被曹操杀害。陈胄闻之后悲痛欲绝,就在周家楼附近择地建华佗庙,塑华佗神像,以纪念这位救民于水火的医圣。他自己也出家当了和尚,终身守护在华佗神像边。陈胄成了华佗庙开山始祖,并在寺院一隅开设诊堂,继续为百姓治病,人称“僧医堂”。陈胄为了方便百姓治病,特制了药方灵签66支。他的徒子徒孙都从师学医,身怀绝技,为民消灾除病,造福一方,声名远扬。周边的寺庙也纷纷效仿,僧人都学岐黄,为香客治病,这样就有了“僧医”一说,到唐代时已影响到全国。华佗庙香火非常旺盛,农历九月初三是华佗忌日,也是华佗庙会会期,届时十乡八里的群众都来拈香朝圣,祈求华祖庇佑。

(华佗寺规划图)

真武寺,原名古真武庙,位于郭村镇东进路西首,东进桥南侧,坐北朝南。相传建于唐朝,因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灾频繁,故祀水神北帝真武以镇之。清嘉庆十六年(1811)《江都县续志》记载:“古真武庙,在郭村。”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抗战时期毁于兵燹,残存前进殿房和厢房。建国前后改建为郭村小学,1954年改设粮站,后改为银行。2003年经江都市宗教局批准,更名“真武寺”,并举办了菩萨开光大典。2009年于原址重建。前进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殿内东侧有新铸大铁钟,西侧有一面大鼓。后进为新落成的大雄宝殿,二重叠式,飞檐翘角,巍峨壮观。该殿底层为配房,上为正殿,回廊四周有大理石护栏,殿前有十数级台阶,由两侧拾级而上进入大殿。殿内大理石莲花座上供三尊大佛,中为释迦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全部木雕。该寺建成后,成为集佛、道两教于一体的综合寺庙。

旧庙俗称马神庙,自清嘉庆以来,每年三月初三举办迎神庙会,闻于扬州东乡。相传庙内原有石刻四匹大红马及四个马保,一日夜间,它们挣脱缰绳一齐溜出庙外吃草,后有两匹马跑散,只有两匹回到庙里。两个丢失了马的马保慌忙出庙寻马,也彻夜未归。次日早上,小和尚发现少了两匹马及两个马保,回来的马匹嘴上还衔着草,浑身湿淋淋的,用手一摸马身,热呼呼的,觉得十分神奇。经住持寻查,发现少掉的两匹马已跑到濮巷的宝灵庵,两个马保跑到了白塔河西边的村庄路口,来往的商贾入村时首先见到的就是两个石人。久之,人们忘记了该村的庄名,都叫那个地方为石人村。此事一经传开,白天许多人都进庙看马烧香,夜间赶路的人路过庙门前,竟听得庙内马蹄沙沙直响。从此,该庙常年香火兴旺,香客如云,凡进庙烧香祈求神马保佑的人多有灵验,原庙名就被人们喊成了马神庙。

(真武寺)

来吧,郭村欢迎你。来到这里,你会感受老区的革命激情,也会品尝到庄桥馄饨、猪头肉的美味……

(庄桥馄饨)

【声明】

本文旨在供读者知晓家乡历史,激发爱乡建家之情。征用了网络上秦如生、钟昪、曾辉等人的史料及网络上的照片,于此向有关网站及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审核处理。

更多郭村及家乡史料,大家亦可百度。

为老区郭村点

吧!

(0)

相关推荐

  • 澄海槐泽王氏大宗

    澄海南洋上王的王氏家庙敦本堂,俗称上王大宗,位于槐泽大宗巷.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原为坐北朝南(今名贤牌坊前的外埕处),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移址扩建为现所见坐西向东之格局,占地面积约4亩(含公厅馀 ...

  • 每天一县: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每天一县: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太史慈子义 江都区(321012),以"县临大江,为一都之会"故名.西汉景帝时置江都县.1994年设立县级江都市,2011年改区. 辖13个镇:仙女镇 ...

  • 话说广陵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坔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爱蒙城,爱家乡,从足下开始 第二章

    爱蒙城,爱家乡,从足下开始    第二章 各乡镇简介:计17个 1,小辛集乡,布衣外祖父母生前所在的地方.近期作者到过近20余次 小辛集乡政府 小辛集乡位于蒙城县城西9公里,东与县城相邻,西与利辛交界 ...

  • 淳安百源:汾口华溪(龙源溪)

    汾口华溪(龙源溪) 光绪十九年浙江舆图记载枝流华溪,自朱山坞发源,经洪山村.石壁村.龙元村,至华溪口入武强溪,共二十六里五分.今在前门村入湖. 华溪,今日习惯称龙源溪.民国县志称十都之水.中游有亭川源 ...

  • 阜南历史上的楹联,你知道几个?

    阜南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庙宇道观,也有不少戏台牌坊,还有一些居所酒楼,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楹联.这些楹联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展现了地域风貌.这些建筑楹联充分说明了在近现代历史上阜南是一个文化昌明之 ...

  • 咱们村‖跨越历史的经纬网/唐子涵

    ​责任编辑亚静 跨过历史的经纬网 文/唐子涵 跨过历史的经纬网,我试图用想象勾勒你朦胧的轮廓,试图在史册中寻找你或浓或淡的踪藏.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斑斑驳驳的历史,演绎着时代变迁的浩荡. 叹你 ...

  • 又想起饶阳郭村老朋友李连根

    哎呦呦,你怎么和连根交往?他穷得叮当响!不过日子. 这是我的老家郭村不少乡亲的看法,一提到连根,总是不少人嗤之以鼻. 但我老家生活时,我这个人总是不看人的穷富来交往人,怎么和连根认识,并且交往起来,我 ...

  • 饶阳郭村姓氏知多少?

    饶阳郭村,名不副实,现在一家姓郭的也没有. 要说从没有郭姓,也不是事实,以前有过两家,一个是东头郭大闯,是从大城北村搬过来的,另一个叫郭二旦,也是从外地搬过来的. 其实,郭村的郭,是城郭的郭,汉代的光 ...

  • 卖小葱卖出了一个大学生——从郭村走出的高级工程师张增厂的励志故事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村里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人家增厂,一边卖着小葱,一边考大学·····不少村民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也是郭村东头大半个村的励志模范. 那么,他当年是怎么样一边做小买卖贴补家庭,一边又是 ...

  • 饶阳郭村有一块“北河柳村”飞地

    郭村是我的老家,郭村有北河柳村一块飞地的事情,作为郭村人,我竟然一点也没有耳闻,可见多么无知啊! 知道这个事情,是今天早起,一位朋友给我微信留言:雅林,你好,看了最近的<村里村外事>,不错 ...

  • 【上海诗刊】No.91336期A版||访革命老区梧村垌 文/曹恒宝

    shanghaipoemliterature 上海诗刊 欢迎阅读 <上海诗刊>是纯文学平台,我们致力于华语文学的精神新高地!时尚.前沿.先锋,是我们的追求,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为风雅颂 ...

  • 浙江南部藏了个宁静古村,历史达800年,建筑就是“文房四宝”

    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家也是发展得越来越快了,随着国家的发展,小伙伴们的生活随之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生活节奏却越来越快,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忙碌,这样的生活人们其实并不太 ...

  • 东叶村中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东叶村中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007年,投资15万元建造了一个占地100平方米的生活污水人工生态湿地,经过系列创建,被命名为兰溪市生态村. 2008年以来,村中投入43万元,对全村环境进行生态化改造 ...

  • 饶阳郭村有一位正派公道的老支书

    (本文作者为李玉珍,李晓林共同回忆撰写) 我的爷爷叫李爽捷,饶阳郭村人,因为人豪爽,义气,乡亲们亲切的称他为:李老爽. 我爷爷是十九世纪30年代的老党员,担任郭村村支书多年,一生为党做贡献,只求付出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