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鉴定之“乱象”
最典型的雍正珐琅彩瓷是以蓝色珐琅料在器物底部书写“雍正年制”四字款识者。此类款识的珐琅彩瓷器,彩绘纹样和写款的工序几乎都在清宫造办处中完成,属于清宫料款一类。如本文图中雍正珐琅彩红地菊花纹碟、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珐琅彩黄地芝兰祝寿图盘、珐琅彩山水纹盘、珐琅彩山水纹碗、珐琅彩绿地月季翠竹纹碗等,均属此类制品。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同时,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清三代生产的珐琅彩瓷器,则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物稀价昂,历来深受收藏界,拍卖行青睐。图为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珐琅彩虞美人碗,估价超2亿港币。
“清宫收藏的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是非常稀 少的,有据可查的是,约有200多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40余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少部分零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手中。”曾波强告诉记者,国内大型拍卖行也鲜见清宫珐琅彩瓷身影,偶有1~2件面市,也多是有瑕疵的,即便如此,也至少可拍至数百万元。“现时在一些中小型拍卖会上露面的所谓清宫珐琅彩瓷基本都是‘不开门’,但依然吸引了不少藏家争抢。”
珐琅在现代家具上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珐琅直接烧制成型家具,另一种是和木材结合,做表面装饰,传承传统精神,提升家具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将珐琅与现代中式家具相结合,不仅为新中式家具创新提供思路,也是“轻奢”新中式家具的一次探索。
珐琅彩是五千年制瓷史上唯 一在故宫内烧制而成的。作为宫廷御用瓷,为“釉上彩之冠”,产量极少,仅见于清代康、雍、乾三朝,至今存世瓷器不过三、四百件。
珐琅彩釉色鲜艳且柔和,很少以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同时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