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在武昌建都?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陆机)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一个时代终结了,另一个时代开启了。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蜀汉)。

此时的孙权,刚刚完成袭取荆州的使命,从公安移驾鄂县,改鄂县为武昌,以武昌为都。这一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

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国号“吴”。同年9月,孙权迁都建业,命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驻守武昌。

孙权为何选择武昌建都?武昌的建都与迁都背后又有哪些考量?

一、顺水推舟

这一切还得从赤壁之战说起。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报团,结成战时共同体,周郎妙计,火烧赤壁,虽解燃眉之急,却仍忌惮曹操之威力,担心卷土重来。孙权只能继续与刘备牵手,不仅自己牵,还让妹妹去牵。

孙权给刘备送媳妇,送荆州,刘备在东吴受到了高规格接待,十分感动,于是向孙权献策,建议孙权于长江下游地区建都。实际上,早些时候谋士张纮便建议孙权定都秣陵,只是当时条件尚不成熟,此次既然刘备提出来了,不妨顺水推舟,再卖个人情。

起初,鲁肃给孙权的战略规划是“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即逆江而上的发展路线。而诸葛亮给刘备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即主要控制长江上、中游区域。长江流域是双方的最大公约数,长江中游是双方的最小公倍数。

显然,孙、刘的潜在冲突点(即最小公倍数)在长江中游,也是武昌之所在。刘备极力规劝孙权在下游建都,也是希望自己在荆州的发展不被过多制约。孙权对此心知肚明,不过,此时刘备姿态低、实力弱,扶植刘备可缓解西线的压力,专心应对东线之敌。

于是,两人站在北固山上,悠哉悠哉向下望……

二、蜜月结束

蜜月总是短暂的。

刘备夺取益州后,坐拥荆、益,实力已今非昔比,孙权借机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双方从最大公约数走向最小公倍数,冲突必然爆发。孙、刘蜜月之后迅速分手。

孙权知道,刘备在荆州时,荆州是自己的,刘备取益州后,荆州是刘备的。孙权亲自驻跸陆口节度诸军,命鲁肃、吕蒙夺取荆州,二爷不慎丧命。

孙权也知道,夺荆州、杀关羽,并非意味着荆州问题的结束,相反是新问题的开始。果然,刘备刚刚称帝,即准备兴兵伐吴。为了巩固荆州的统治,孙权留在了前线,从公安迁到鄂县,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并在此建都。

三、为什么是武昌?

武昌,是孙吴江防体系的重要军镇,“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是长江流域的中心枢纽,依托武昌可以守东御西,控南据北。

而且,相比于周围地域,武昌地处长江南岸,既靠近兵争前线,便于指挥;又倚靠江东腹地,利于防守。

孙权深知,守武昌,则夏口可保,守夏口,则江夏俱危。因此,武昌确是较为理想的建都地点。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向曹丕假意示好,曹丕则乐见吴蜀相争,亦假意减轻长江下游地区的军事压力,以示诚意,曹丕与孙权会心地达成默契,这是孙权建都武昌的另一个背景。

三国杀中孙权的技能是“制衡”,东吴大帝终其一生都在为这项技能做注脚。如果说长江是一个天平,那么曹、刘便是天平的两端,孙权以都城为支点来谋求平衡。

四、再次“权变”

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孙吴西部疆域得以巩固,蜀汉丞相诸葛亮再次奉行“东和孙权”的战略,孙刘联盟重归于好。与此同时,曹丕加强江淮地区的军事压力,趁机夺取合肥等地,东线战事再次趋紧。

此外,建都武昌面临资源逆流供给,以及长期军政分离等问题,特别是孙权称帝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较为稳固,此时应该转攻为守,江东大族在呼唤仲谋。

孙权说:“容我三思。”只见他摸了一张牌,转瞬间都城换成了建业。

五、陪都岁月

迁都建业,武昌依旧很重要。

迁都建业后,孙权命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驻守武昌,武昌仍保留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相当于国家的陪都。

夷陵之战后,陆逊的军衔加升为上大将军,与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成为实际上的武昌都督,后又接替顾雍成为丞相。

陆逊驻守期间,延续了武昌往日的荣耀,武昌的军事、政治地位依旧独特而重要。武昌也陪伴陆逊走过了十余年岁月。

六、最后的部署

陆逊去逝后,孙权也已近晚年。

在经历了孙吴政局的一系列变化后,孙权开始着手以武昌地区的部署为切入点,调整政权内部格局。事实上,对武昌地区的部署,即是对陆逊后事的安排。

陆逊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陆逊生前出将入相,身兼数职,履立功勋,恐怕没有人能够代替他,那么只有“瓜分”他。

孙权分武昌都督为左右两部,以吕岱为上大将军,督右部;以诸葛恪为大将军,督左部。一个年轻干练,一个老成持重,两人是最佳搭档。

孙权以步骘为丞相,以诸葛恪为荆州牧。实际上,步骘被任命为丞相时,仍旧在西陵都督任上,并未真正履职朝廷,而诸葛恪被任命为荆州牧后,很快又被调往中央。

如此以来,孙权借职权调整的机会,在大臣中实行“去中心化”,以应对后陆逊、后孙权时代的挑战,为后世之君消除隐患。

而对于武昌,这意味着其行政副中心地位的丧失,以及军事重镇地位的下降。

在经历了立储风波之后,孙权将诸皇子分封在武昌周围,既可对驻守武昌的诸臣起到震慑,又可避免易代之际产生宫廷事端,可谓用心又良又苦。

名如其人,名字往往是对本人的一种寄托,这句话用在东吴大帝身上特别合适。孙权的一生都在诠释“权衡”,他以都城的名义,在曹刘的天平上寻求战略支点;以都督的名义,在君臣的分工中调整权力准绳。

(0)

相关推荐

  • 孙吴的两次建都与撤都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1](陆机<赠武昌太守夏少明>)汉末三国时期,武昌(今湖北鄂城)在孙吴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突出表现之一,孙吴 ...

  • 孙权去世前后武昌(鄂州)军政部署的变化

    孙权去世前后武昌军政部署的反复变化 荆州牧陆逊病逝后,孙吴政局陆续发生震荡,经历了太子孙和被废黜.鲁王孙霸被赐死.孙权去世.孙峻暗杀辅臣诸葛恪等重大事变.在此期间(245- 253 年),东吴统治者反 ...

  •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获胜,东吴会灭亡吗?

    大图模式刘备出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互相征伐,导致常年战争不断.然而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中大小战役虽多,但真正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当属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和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和刘备 ...

  • 孙权与古武昌

    孙权与古武昌 千年往事人何在,遗迹犹存说仲谋. 在鄂州发展史上,三国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就是吴王孙权. 三国以前,鄂州曾先后作过诸侯国邑和王府封地,伴随着历史的潮汐,这座古城历尽 ...

  •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历史上,当南北对峙时,定都金陵(建业.建康.南京)是常态,这是由于地理经济决定的.孙权曾根据形势需要短暂地建都于武昌,是基于219-228年特殊的形势做出的务实调整.不过,当形势回归常态后,孙权还是回 ...

  • 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差一点也建都武昌(鄂州)

    太元二年(252年)孙权病死,孙亮继位,诸葛恪总揽朝政."权诏有司诸事一 统于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诸葛恪随即对武昌的军政部署作出调整,皆与孙权生前的意图相悖. 其一是将分封 ...

  • 孙权临终前派遣诸皇子镇守武昌(鄂州)附近的秘密

    孙权临终前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派遣诸皇子出京,将他们分封在武昌附近的几个要镇,为诸侯王.孙权在太元元年(251 年)十一月寝疾,"十二月,驿征大将军恪,拜为太子太傅.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 ...

  • 孙权迁都建业后,武昌(鄂州)留守的人马究竟有多少?

    领武昌事武昌都督及所辖兵力.上大将军乃虚衔,陆逊出镇武昌后的实际军事职务史籍未有明述.吴增仅认为应是武昌都督,"黄武初,权自建业徒 都此.黄龙元年还都建业,于此置都督为重镇.后分为左右两部& ...

  • 孙权自武昌(鄂州)迁都建业的秘密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随后迁都建业,在武昌居住8年后又回到了旧都.其中原因为何?此前多有学者进行过论述.例如,黄惠贤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并引用<三国志>卷61<吴书●陆凯传&g ...

  • 孙权设立武昌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孙权迁都鄂城武昌之后,为了保护这一军政中心的安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当地的防务.首先第一件大事就是设立武昌郡,以彰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黄初二年221 年)四月,"孙)权自公安都鄂, ...

  •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南北朝:谢朓 炎灵遗剑玺.当涂骇龙战.圣期缺中坏.霸功兴{宀/禹}县. 鹊起登吴台.凤翔陵楚甸.衿带穷岩险.帷帟尽谋选. 北拒溺骖镳.西龛收组练.江海既无波.俯仰流英盼. 裘冕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