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滋味长12
(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一共3568个字,其余3553个字都是在解释上面的15个字。
天命之谓性是在讲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它他她特有的属性
用老话讲叫:“龙生九子,种种不同”
率性之谓道是在讲
能顺着它他她的属性来,就能感到舒适。
逆着它他她的属性来,就会觉得别扭、痛苦。
用老话讲叫:“要看破门道”
修道之谓教是在讲
人要想获得舒服、社会想要获得和谐。
要靠修道。
怎么修道?
教育。
教育的主修课是什么?
说话办事要照顾自己和对方的舒适圈。
用老话讲叫:“说话办事要上道儿”
孔子的宏图是各个阶层各走各得道、大家都上道。我知道你的舒适圈是什么,你理解我的舒服圈是什么。这样社会就和谐了,人们也都舒服了。
可是他的能力做不到。
于是退而求其次,
教导门人弟子要上道、要安于自己的舒适圈、要不影响别人的舒适圈。
(二)述而第七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段讲孔子的宏图志向。
述:遵循、遵照。顺着它他她的属性及个性
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工创造
述而不作是谦虚语,不居功
信:自信、信人、被人信
好古:向往古代那种和谐舒服的社会环境
信而好古是追求古代的风气与和谐但不要要丧失自我。坚守自己的舒适圈不影响别人的舒适圈。
窃比:私自比拟
孔子说:“私下里把自己想象成像老彭一样的人,(古人的精神就是我的精神,古人说的话再从我的嘴里说出来)遵循事物人情的规律办事,不画蛇添足,向往古代那种和谐舒服的社会环境但不丧失自我。”
7.2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段讲孔子不担心的地方,孔子在给人生试题划重点。
默:不睹不闻默之境,参前倚衡默之景。
孔子说,使人们沉心静气默默地观察客观规律,使人们不厌烦学习既有的经验教训,使人们有能力管理他人不疲倦。这不是我教育的要点及担心的地方。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段讲孔子担忧的四处地方。孔子在给人生试题划重点。
德之不修:不去提升仁德修养
学之不讲:不去传承仁德的经验教训
闻义不能徙:知道应该要做的事情却不去做
不善不能改:事情做的不完善却不改正
孔子说,道德不修,经验不授,好的不学,坏的不改,这是我要教育的要点和担心的地方啊。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段讲个人肉体层面的舒适圈
燕居:居住在家(无事之际)
孔子在家,张弛有度,不会束缚自己,会凭着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段讲个人精神层面的舒适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孔子说,我已经够衰老的了,周公都好久不来我的梦中见我喽。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段讲如何能令己舒服,令人舒服。
志于道:想要说话办事上道儿
据于德:内心念头要正直
依于仁:看事要客观公正
游于艺:做事要掌握各种技艺的门道。
孔子说,思想不自私,做事得人心,不忘情理法,工作能力强。就能令人舒服令己舒服。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段要与蒙卦一起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孔子说,只要有人按照礼节向我请教(令人令己舒服的)学问,我没有不教导的时候。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讲能疑(不舒服时)才能教导他,能悟(舒服时)才能继续深入教导他。主动求知才能学,学会能悟才能教。
愤:略知此理、知犹未彻(不舒服的状态)
悱:吞吞吐吐、讲不明白(不舒服的表现)
孔子说,不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知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用来解决同类的其他问题,就不再深入讲解这个解决方法。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段讲如何照顾他人内心感受,让他感觉舒适。
孔子的主业:丧葬一条龙。
孔子提供丧葬一条龙服务时,在办白事人家吃饭从来不会吃的很饱(照顾人的感受);孔子在提供提供丧葬一条龙服务的当天因为哭丧过,所以这一天就不再唱歌(照顾人的感受)。
7.1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段还是讲孔子的学术宗旨。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勇往直前不怕事的人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谨慎怕事三思而后行的人
孔子对颜渊说,君主们认同我们学问宗旨,我们就能安排明白各个阶层的道,让大家都上道,大家都舒服。如果不认同我们的学问宗旨,我们就安排好自己的道,让自己说话办事上道,让身边人和自己都舒服。目前恐怕只有你我二人可以做到吧这一点吧。
子路问孔子,你若要统帅三军,希望谁和你一起呢?
孔子回答说,徒手搏虎、只身涉河,到到死也不悔改的,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一定会和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能成事的人一起统帅三军。
(不怕事的人令人不舒服,怕事但有计谋的人会令人舒服)
7.1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段讲求富之心与舒适的关系。
孔子说,财富如果能到稳稳的拿到手的话,即使管理者拿鞭子抽我几下,我也要拿到手。可是如果财富拿到手后会有种种是非让我拿不稳的话,我还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待着好了。
7.12 子之所慎:齐,战,疾。
谨慎对待,避免不舒服的三个时刻:宗族祭祀、国家战争、个人疾苦。
避免迁怒。
孔子说,在宗族祭祀、国家战争、个人疾苦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注重言行举止。
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段讲精神上的舒适圈的快感爽于物质上的舒适圈。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演出,沉醉其中都忘记了肉的美味。真想不到音乐的魅力居然能达到这种地步。
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段讲舒适圈影响行为决策。
背景是卫国政治事件——蒯聩父子争国
冉有说,孔子要帮助卫国国君吗?
子贡说,我去问问孔子的态度。
子贡进去问孔夫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这是古代的贤人哪。
子贡说,他们对最终的结局有怨言吗?
孔子说,他们的舒适圈是追求仁义,最终得到了仁义。什么人会对自己的舒适圈有怨言呢?
子贡出去对冉有说,孔子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
(不背离自己的舒适圈,帮子拒父违背孝道)。
7.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段讲要安于自己的舒适圈,不要为了富贵做不义的事。
乐:舒适之后的反应
义:让社会众人舒适
孔子说,粗茶淡饭白开水,曲着臂膊当枕头,这也是人生乐趣啊。令众人不爽的财富与官位摆在我面前,我会像看待天边的浮云一样将其视为过眼云烟。
7.16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段讲看破门道才能扩大舒适圈。
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能懂得《易》的道理,更娴熟的掌握为人处世的尺度就能令人令己更舒适。
7.17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这段讲语言令人舒适。
孔子平日办公事时是用雅言的,如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事,都必用雅言。
7.1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段讲孔子在自己舒适圈的怡然自乐。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什么样一个人。
子路没有回答他。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说孔子的为人,(因为有追求)发愤努力以至于经常忘记了吃饭,(因为学有所获)感到快乐就忘记了让人忧愁的事,(在快乐的学习中)不知道时间流逝,没有察觉自己已经到了老年。
7.1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段讲舒适的方法是怎么学来的。
孔子说,我不是一出生就知道的。不过是我对古代的一切遗留都十分喜好,因此学习到了令人生快乐舒适的方法吧。
7.20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段讲不要说影响别人舒适圈的事。
孔子不和别人谈论超越常理的怪异事、超过常人的勇力的事,超过纲常的混乱的事,不是人间的鬼神事。
谈多了,意见不统一会令人令己不舒适。
7.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段讲从别人身上学习扩大舒适圈。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就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令人感受舒适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看到他们的令人不舒服的缺点来改正自己。